2014-07-18:小说?日记?

  7月18日,晴


  我读的大学,是个奇葩。


  九个月的时间,在海边硬是造出了一座学校,我们开学日期一拖再拖,就是因为学校还没建完。


  在省内,这也是名牌大学呀!


  当时,我们班招了240个学生,实际报到106人,多数回去复读去了。


  一看,日照分校,谁还上呀?


  我们入学后,才把日照分校改为了:日照校区。


  当时,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全部搬过来了,还有我们学院,这也导致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的多,男的少。


  而且是美女多。


  我们系更奇葩,系主任担任我们的辅导员,等于没有老师,班长都带着我们去海里游泳,真是玩野了,当时化学也是我们专业课,临近考试了,才从曲阜紧急调过来一个化学老师,把答案给我们写到黑板上,让我们抄下来,考试用的。


  没事干,就瞎折腾呀。


  跟音乐学院搞联谊,跟美术学院搞联谊,那里女神多呀。


  在高中时,咱是瞧不上他们的,不学无术的小混混们。


  在大学里,他们是瞧不上咱的,土包子,啥特长都没有。


  后来,山东体育学院也搬过来了,这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小男生惹的音乐学校的女神们尖叫不已,特别是每周六有舞会,咱都没见过跳舞的,咋可能会跳舞呢?


  而体育学院这些小混混,则是跳舞达人。


  我记得有一次,体育学院有个帅哥把整个舞会跳成了个人专场,音乐学院的女神们围成圈陪他一起跳。


  咱呀,只能感叹,女神们有眼不识泰山,咱是文化人呀,是国家栋梁,那些小混混有力气又有啥用?最终不就是搬砖的命?


  我参加工作以后,认识了几个小师妹,是音乐学院的。


  我就很好奇,什么样的男生可以吸引到音乐学院的女神?


  有个师妹跟我讲,她们宿舍的偶像是“四季花园”西门的理发店的那个大帅哥……


  我真理解不了,那个帅哥有啥好的?初中都没毕业,不就会理发嘛?!


  前几年,大学城的名声不太好。


  无非就是说大学生出台这个事,要是放在济南,没人会议论这个事,因为这是公开的秘密,哪个学校都有校园鸡,还有人持学生证上岗。


  但是,在日照不行。


  因为,日照是个闭塞的城市,以前是没有大学的,“大学生”是个稀缺资源,给人很高贵的感觉,于是就有夜场打起了“大学生”的招牌。


  有需求,就有市场。


  慢慢的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另外日照是个旅游城市,有些人是需要招待过来旅游的朋友,找小姐太不上档次了,自然就想到了大学生。


  有次,我在海纳商城对面吃饭,有个音乐老师就在那里拉皮条,有人委托她给介绍两个学生,她忙着给大学城打电话……


  什么人在大学城充当着中介呢?


  咖啡馆的老板、理发店的老板、职业介绍所的老板、网吧的老板!


  这些事,我咋知道的呢?


  我有个朋友是在日照卖绿茶的,她以前在大学城开饭店,她给我讲的这些故事,她以为我会很惊讶,我觉得这没啥,每个人都有砝码,只要砝码足够大,别说出台,付出生命都有可能,假如我孩子需要换器官,我跟他配型成功,我把器官给他,我就死,可是我还是会去做的,这就是砝码问题。


  如果,我们现在遭遇了《1942》里的场景,办一下可以给个馒头,你眼中的女神们会排队等你送馒头……


  人,只有先吃饱肚子,才能谈尊严!


  音乐学院的男生,分两类:张扬的、内秀的。


  张扬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国好声音》里的张玮,服装个性、发型个性、唱法个性,舞台张力非常强。


  内秀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国好声音》里的梁博,不善言谈,不爱笑。


  张玮这种是很容易出名的,因为他就是为舞台而生的,他的专业课未必是最优秀的,他的嗓音也未必是最优秀的,他的乐器功底未必是最优秀的,他就一点牛B之处:驾驭舞台。


  我们学校,经常搞音乐会,音乐系的几个男生唱摇滚。


  那几个家伙,就是标准的“张玮”风格,那时很少有人有手机,手机是翻盖的,蓝屏的,音乐学院的女神们就在台下打开手机左右摇摆,类似荧光棒的效果。


  这几个家伙,就是为舞台而生的,又蹦又跳。


  他们的专业课如何?


  很一般!


  我是2002级,当时音乐学院有个男生主修的乐器是笛子,我老乡,他的专业课非常出色,经常坐在阳台上吹笛子……


  可是,他性格太内向了,即便登台表演也没有任何舞台感染力。


  很少有人关注他!


  最终,回县城做了音乐老师,到现在还没结婚,连房子也没买上,他现在把笛子都放弃了,一心想赚钱,又是做面膜代理,又是搞网店。


  他有实力,但是缺少了舞台。


  我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我的想法是他不想去上,就不要去上了,何必非要读幼儿园呢?


  我媳妇不同意,非要读。


  我说,要上,就在镇上读吧。


  媳妇不同意,媳妇的意思是要么去济南读,要么在本地找所最好的幼儿园……


  我心想,给儿子找个幼儿园还有啥难的?!P大的事。


  我真低估了这点P事,我给本地比较有能量的朋友挨着打了一圈电话,没有一个人敢立刻答应我,都说这个事比较难办,因为教育资源太紧张了,据说今年的名额,提前一年就满了。


  我的意思是,我可以出钱办这个事,直接告诉我,花多少钱,你告诉我价格,我觉得可以接受,那么就成交,我觉得不可以接受,那么就算了。


  我的心理价位是1万元。


  人家都笑了笑。


  有个朋友给我发了个信息,说是办了个小学入学手续,花了8万块钱。


  我就觉得不公平,凭啥我儿子不能上公立的幼儿园?你们说户口不合格,我买了个学区房,你们说报晚了,我咋知道需要提前一年?


  我很生气,可是我又不知道应该骂谁。


  当然,有别的选择,就是选择私立学校,多花点钱,其实我还真不在乎那几千块钱,我在乎的是教育资源不公平,为什么牛B的人就可以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


  我写了个说说,表达了我的愤怒。


  有个读者,恰好在那里教书,她给我打电话,让我带着儿子去报名。


  当时,我已经在北京了,准备去俄罗斯。


  我急忙给媳妇打电话,让她抓紧去报名……


  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家最有能量的就是我二姐,当时我实在没办法了,我跟我二姐说,你去办吧,花多少钱,我都出,因为我知道我二姐不会坑我的。


  我二姐找了一圈人,人家也都拒绝了。


  我是痛恨这些俗气的东西,我也不喜欢求人,我甚至很少主动给别人打电话,但是为了孩子,我还是挨着低三下四了一圈。


  在俄罗斯时,大森林就不理解我,他反复的问我,上什么幼儿园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说:“以前,我觉得不重要,因为我对教育看的很开,但是当儿子真的到了上学的年龄时,当对比过学校有差别时,我们不由自主的就会选择优秀的,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有一天,你孩子读书时,你就会理解我了。”


  进了优秀的学校,我们又陷入了另外一个压力,孩子要攀比父母,咱为了孩子,也要给自己贴个标签,否则孩子很容易自卑。


  我们在俄罗斯时,我们谈到了这个话题,赤道姐问我,为什么从来不主动跟她聊天?


  我说:“咱俩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你的出身、经历、财富等等一切,对于我而言,都是可望不可及的,跟你在一起,我会感觉到自卑,而你从来不知道‘自卑’是个什么感觉,这是我们成长环境造成的,基于自卑的心理,我咋可能主动联系你呢?”


  在学校里,为什么女神没人敢追?


  不是女神太冷,而是咱自己就把自己否定了!


  我采访过一个女神,舞蹈专业的,她老公特别胖,而且个头不算很高,1米7左右,我就很好奇,咋找了这么一块货?


  她说:“没人追我,就他追了,我不擅长拒绝人。”


  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我还属于比较自信的,但是在赤道这类女神面前,我就自卑了,做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的,甚至在一起都不敢说话,若是我说去找她,我都需要提前一天到日照,因为我怕路上太赶耽误了时间,她说几点见面,我都会准时达到,也许会提前到达,但是我会在准点的时间给她打电话。


  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匆忙吃完饭,我就想回家了。


  赤道觉得我这么匆忙不礼貌,有种提上裤子就想跑的感觉……


  她误解我了,我是觉得有压力,聊啥呀?没有共同语言,她的精致生活我又不懂,我活的如此的粗糙,我刮胡子都不用镜子,甚至很少刮胡子,但是每次去找赤道姐,我就需要照着镜子刮,因为她对每个细节都很仔细。


  比人家谈恋爱的很谨慎。


  生怕说错了话。


  有次,我参加济南一个兄弟的婚宴,有个老大爷跟我一桌,他带着孙子一起来的,应该是农村来的,孙子看人的眼神都很胆怯,夹菜时还要瞅瞅大家的反应。


  我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两年,每年除夕我都带着父母去外面吃年夜饭,服务员给倒酒的时候,我父母就很紧张,他们也是自我价值感不足,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被人服务,服务员说我们几点结束,他就几点回家,因为这句话,我父母总是催促我们抓紧吃,吃了好让服务员回家过年。


  从俄罗斯回来,我们顺便去参加了一场新书发布会,关于红珊瑚收藏的,我们过去捧场,作者送了我一本书,我顺手给发了个说说,帮着推广一下。


  有个朋友看到了我发的地址,就过来了。


  他叫翼飞,他说2010年就在北京见过我,这是第二次见,问我方便一起晚饭不?


  我说,我们下午6点25的飞机,回山东。


  他说,那我送你吧,你在这里等我,我3点过来接你,我现在回家开车……


  中午,他喝酒了,由媳妇做司机,送我们去机场,一路上,我们就在闲聊,提起媳妇,翼飞是一脸崇拜。


  我就在想,一个人若是有耀眼的标签,不说别人,连配偶都觉得自豪,更不用说孩子了,那种自豪是写在脸上的。


  类似的人物,还有一个。


  胡律师,胡律师的媳妇是博士、教授、院长。


  胡律师每次提起媳妇,都是一脸崇拜……


  这个事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对标签实在是没有兴趣,我觉得没有一个标签可以代表我,别人在写简介的时候喜欢写一大堆头衔,我就觉得挺扯蛋的,要那么多头衔有用吗?!


  但是,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我还是需要去改变,去搞个标签,搞啥呢?


  作家?!


  作家的最低标准是什么?


  有作品,有身份,身份最低也要省级作家协会会员。


  赤道姐给我提建议,让我出作品,出书,只有正规的作品才是站在舞台上,天天写日记,哪怕再勤奋,也只能是坐在阳台上吹笛子,不会被主流认可的。


  出一些纯文学的书,才可以步入作家行列。


  过去,对此我不屑一顾。


  如今,我就努力追寻。


  赤道姐的意思是让我先试试笔,看看有没有这个天赋,若有,就专心策划个长篇小说,然后再去找赵老师指点一二,赵老师既是山东作协的副主席,又是小说类的主任,他又是评委组长,跟着赵老师学写小说,肯定突飞猛进。


  原本,我是想写个真实的家庭故事。


  两个已婚的人相遇了,结果意外怀孕了,各自回家离婚了,走到一起了,也就是我小说里写的皮影跟DAVI。


  我原本是着重写这俩人婚后的生活,关于后妈,关于后爹,关于前妻,关于前夫,有自我救赎,有自我沉沦,有后悔,有遗憾,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这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形的。


  我梳理给赤道姐听,赤道姐反对我把焦点用到DAVI身上,因为对当事人不好,要么就写了发表到文学刊物上去。


  赤道姐这么一说,我就不想写了,不过还是试试笔吧,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写小说的天赋?


  我就想写写皮影与六个女人的故事。


  这是第一篇,试水,反馈如何?


  非常好!


  因为,每个男人或女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适合的角色,或者自己喜欢的角色,但是若是从文学角度而言,这篇文章是有败笔的,就是文章衔接的不够好,仿佛六个女人是一口气泡的,故事经受不起推敲,同时该精彩的地方没有出彩,特别是描写秋儿的时候,我是想描写激情片段的,因为秋儿出彩的是身材,只有描写男人的感受,才能从侧面映衬出秋儿的出色……


  想到,有老人、孩子看我日记,我就没详细描写。


  还有一处硬伤,就是按照写日记的写法去写了小说,很容易造成头重脚轻,等我准备写DAVI时,发现字数已经达到8000字了,无法继续写了,就一笔带过。


  原本,这篇小说的主角是DAVI。


  结果,她成了配角,就是那种一出场就被射死的角。


  我不喜欢国产小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物过于扁平化,好人做什么都是对的,坏人做什么都是错的,而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阴阳两面,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所以我塑造的人物都是多面性格,能疼老公疼孩子,也能偶尔泡个88年的小伙子。


  在皮影眼里,铁梅是一个不会撒谎的人。


  他们俩再次相遇时,车震了,皮影想试探一下铁梅有没有跟其他男人搞过,皮影的策略就是猛的冲击,来个急停,用这个方式逼迫、诱惑铁梅说真话,否则就不继续动了,这一招男人应该都懂。


  铁梅虽然是有些迷离,但是她还是坚守了内心的秘密,说自己没碰过别人。


  每个女人都有秘密,这个秘密很深,能骗过任何一个人,包括自认为最了解你的男人……


  我创造的这些人物形象,都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形,包括初恋女神成了加油工,事后借钱,这也是有真实人物原形的,不过身上有汽油味这个事,是我杜撰的。


  我没闻过,不知道是不是真有!


  铁梅的逆转,也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形,她不仅仅赚了200万,她现在应该有千万的资产了,但是后面的故事是杜撰的,就是她身材越来越好了,注意穿衣打扮了。


  其实,她还是原来那么邋遢。


  2014年元旦,济南互联网峰会上,她还去了。


  对于多数人而言,特别是女人,离婚基本上就击垮了一个人,若不是睡个88年的淘宝小生,蜕变的概率是很小的。


  关于蒙山蜂蜜与煎饼还有知了猴的数据,也是真实的,为什么拿这三样东西举例呢?因为这是我们本地三大淘宝店,我对他们比较熟悉,就拿过来当故事写了。


  真实的铁梅是卖什么的呢?


  洗澡以后穿的衣服,应该叫什么?浴衣?睡衣?


  一天发货600单,我以前写过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是个很小的分类,主要做聚划算,五星酒店里都有那种衣服,她卖的是40元/件,便宜不?


  她能赚10元/件!


  那个88年的淘宝店主是不是真把铁梅睡了?


  没有,因为这个小店主很挑剔,他只喜欢90后的小姑娘,但是很好色倒是真的,原本我还穿插了一个人物进去,就是一个写书的,去买蜂蜜的时候给铁梅一个建议,从而使铁梅发展起来了。


  我怕大家联想是我,是懂懂把铁梅睡了,所以我把这个人物就删除掉了,改为让88年的淘宝店主去改变铁梅。


  这里面,大家比较喜欢的人物应该是九天,九天这个人物的原形是希耳米,里面很多故事都是真实的,可以找希耳米求证。


  第二篇,我写的铁梅的逆转。


  第二篇反响更好,但是分成了两派,一派是让我继续写铁梅,因为他们感觉铁梅翻身太容易了,太假。一派是让我点到为止,不要详细剖析了。


  我也觉得铁梅逆转的太容易了,于是我写了第三篇,详细讲述了铁梅的创业史。


  这时,很多读者都觉得缺少了小说特有的想象空间了,以三妹为代表的创业派,她们觉得铁梅的创业根本算不上奇迹,因为互联网时代这都不叫事,三妹也是做淘宝的,一年赚了400多万利润。


  写到第三篇的时候,伟城给我打了个电话,他平时基本不联系我,他就说了一句话:这几篇写的太好了!


  于是,我开始做大量的读者调查,挨着给大家打电话,读者、朋友、老师,分三个群体去调查,同时分男人、女人。


  阅读量的确创造了新高,达到了4万/篇,转载量超过1000次/篇。


  三妹这一派,就批判我,意思就是姿态太低了,里面穿插了太多商业内幕,过于详细了,其实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大家一看就懂,若是太详细了,只能迎合低端读者人群,想创业的,想找项目的,同时不应该有情色描写,吸引来的人群更低端。


  三妹认为,懂懂日记现在存在的问题还是焦点太低,焦点低了的好处是关注人群基数大,但是难以吸引中高端群体。


  我爹呢?


  直接不看了。


  我媳妇呢?


  直接不看了。


  其实,多亏我媳妇不看了,否则她以为铁梅是她。


  我娘呢?


  也不看了。


  好评率最高的群体是30~45岁的女性读者……


  老爷们也不喜欢看了。


  那我就需要征求写作老师的意见,我需要得到房老师的回应。


  房老师说:“铁梅就是我,我昨天去报了芭蕾舞,还做了一系列的计划书,你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


  我问:“体裁呢?”


  她说:“对于我而言,你写什么体裁并不重要,因为我知道如何汲取我需要的精华,我熟悉你就如同熟悉二月河,无论他写什么题材,小说也好,散文也好,我都能迅速找到适合我的东西。”


  我问:“意见呢?”


  她说:“我给你留言,你先去忙吧。”


  我大体整理了一下,如下几点:


  第一、每周工作写五天,休两天,间断是为了沉淀,你只有思考才会进步,否则一直都在惯性里,走不出来。


  第二、你的核心竞争力是角度、隐私性,敢去表达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大家关注你很大程度是满足了窥探欲,而小说则是没有时效性的,就使你失去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第三、小说需要大量的素材,你很容易枯竭。


  我基本全盘接受,房老师分管整个报社的记者,在她的带动下,我的日记也成了他们的必读物了。


  我之所以写小说,我还想表达一些声音,就是我不敢以懂懂的名义去说的话,我说我遇到过秋儿,你们肯定谴责我,但是皮影遇到秋儿,你们就不会谴责。


  毕竟,皮影是个虚拟的人物。


  例如,我写一些商业圈套,我若是以懂懂的名义去写,那么就容易给我自己造成危险,容易得罪人,若是我编成故事,那么则是嬉笑怒骂。


  所以,我决定写我最想写的一篇,关于皮影栽跟头的故事,我就写了第四篇……


  这四篇,看似是紧密相联的,其实已经分割开了,甚至前后矛盾,为什么呢?


  因为,我违背了小说创作的顺序。


  小说创作,不应该是想到哪,写到哪,而是把整个故事提前策划好,并且反复的模拟演练,看看有没有硬伤,再去设计人物性格,并且要提前写好人物小传。


  要把整本书一次性写完,再进行反复的调整,最后再进行连载。


  相比日记而言,小说的优点是什么?


  第一、故事性很强,画面感好。


  第二、实现了“去我化”,里面的任何观点,都与懂懂无关,不会出现什么纠纷。


  第三、小说不过时。


  相比日记而言,小说的缺点是什么?


  第一、缺少真实性。


  第二、无法满足读者的窥探欲。


  从安全角度而言,小说是胜出的,关注新浪微博就知道了,微博上的红人,基本上多是昙花一现,为什么呢?


  因为,你太牛B了,一定会被扒的,最终只能夹着尾巴逃跑。


  很少有常青树。


  房老师还给了我一个建议,就是让我去窥探别人的隐私,然后再给予小说化,每周写一篇小说。


  她给我讲了一个例子,一个人成立了一个专线,就是接受别人的倾诉,他再从中选择典型写出来,他的专栏几家报纸都在抢,太火了。


  这个我不是很想干,因为我每天听到的倾诉已经够多了。


  赤道姐一直都在做新西兰代购,我说帮她推广,她拒绝了,她的意思是在我日记里若是出现的太频繁,别人会乱猜测。


  猜测啥?我被潜了?


  我明白她的意思,她是觉得会破了规矩,因为我说过不推广任何人了,但是蜂蜜无妨,是她自己从新西兰带回来的,的确很不错,这有啥?


  对于新西兰代购,我并不看好,因为做代购的人太多,我看好别的事,她有的资源。


  就是卖签名书。


  因为,赵老师有这个资源,国内一线作家都没有任何问题,这个不比蜂蜜强100倍?而且这是一个粉丝经济时代,同样一本书,签名版比普通版贵20元,大家还是会选择签名版。


  白岩松哪年出版的《幸福了吗?》,应该是2010年吧?我买了400本签名版,我是原价买的,每本加30元,在淘宝上全卖了(没刻意推广过,多是自然搜索来的)。


  我从上海书城买的。


  为什么我对这个事了解这么深呢?


  因为,我也做过作者,我对“粉丝”感触更深,有人千里迢迢的赶过来,就为了让你给写个名字。


  我跟很多朋友谈过这个事,但是大家普遍不认可,可能是胆怯的缘故吧。


  我给讲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哪怕卖懂懂的签名书,光靠在日记下面回复,一年卖2000本没问题吧?每本批发价12元,40元包邮,也可以产生4万元的利润,关键是你不止一个懂懂呀!


  例如,可以卖赵老师的《白老虎》呀,上次在济南做签售,赵老师的书在现场直接被抢购一空……


  大家喜欢反驳,问的最多的两个问题是:


  第一、书哪里来?


  第二、如何卖?


  书这个最简单了,大家把名人想的太复杂了,无论是哪个作家,都渴望被认可,都愿意卖书,签名书的渠道主要有两个:


  要么,是现场签售,假如于丹在北京签售,那么我直接从当当上批发200本抱过去,让给签好,跟我合影,于丹再累也不会拒绝我的,因为我才是真正的铁杆粉丝。所以,这个事最适合北京、上海、广州的朋友做,因为几乎天天都有明星签售,外地的人也可以做,就是需要有人替你去签,再发物流回来。(上次小朱抱了300本去找马瑞芳老师,马瑞芳老师很热情的给他签了,还跟他合影了。)


  要么,找出版社批发,超过200本的进货量,这就属于大客户了,你知道当当一次进货多少本吗?5本!畅销书才会进200本,超级畅销书才会进1000本。


  批发的时候,就有个要求,签名版,出版社不会拒绝你的,因为作者有义务配合出版社推广图书,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关系。


  那么,我们拿莫言举例,定价40元的书,批发价是20元,按照25元的标准批发2000本签名书,出版社什么时候给你准备这些书呢?


  就是做签售的时候,利用莫言的空暇时间,就让他帮着签了,直接发物流给你,出版社有专门的发行部门,就是负责协调这些关系的。


  按照60元/本卖莫言的签名书,产生的利润是多少呢?


  30*2000=6万,最关键的一点,你永远不用怕库存,因为这玩意是不断升值的。


  大家最担心的还不是货源,是推广。


  名人有个特点,粉丝高度聚集,粉丝在哪里,我们去哪里推广,就OK了,最关键的一点,仅凭淘宝自然搜索,就卖光了。


  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意,从我一出书,我就意识到了这个市场,我忽悠过N个人去做这个市场,但是没人感兴趣,也许都不相信有人愿意花钱买签名书吧!


  每年,至少30万的纯利润,而且越做越稳定。


  大家都喜欢盯着大生意,不喜欢小钱……


  大老板呀!


  图片

 

b0adDDDD-b0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