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山东有没有小清新的旅游景点?


  台儿庄。


  一提台儿庄,大家就想起了台儿庄战役,其实台儿庄本来就很出名,属于京杭运河的一个重要驿站,俗称“天下第一庄”,乾隆题的。


  当年乾隆下江南泡妹妹,路过这里,发现这里不错,一片繁荣,于是大笔一挥,写了这么几个字。


  那时,没有高铁,只有船。


  从这个角度而言,台儿庄算是中国运河文化史上的一个活标本。


  即便是今天,依然是小桥流水、码头驿站。


  台儿庄与江浙一带的古镇又有区别,区别在哪呢?


  如今,它是个旅游景点,翻新了,在大家的印象里,是不是古建筑翻新了就没味道了?不如原始的来得更直接?


  假如只是想象,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但是从体验而言,我更喜欢台儿庄,因为住宿条件更好,里面有星级酒店,那种很浪漫的,大浴缸在客厅正中间,小桥流水就在窗外,因为景区收门票的缘故,早上醒来,发现窗外特别特别的安静。


  我喜欢台儿庄,这里适合会友、谈情。


  那么,西塘、乌镇不好吗?


  我们总觉得自己是高雅人士,要去看纯粹的古建筑,去体验最传统的民俗生活,实际上呢?


  儿子5个月的时候,我们在西塘待过几天,住的龙床,我们住的那户人家还是蛮有名的,《碟中谍3》就在她家取的景……


  别提了,那隔音,那蚊子,那被子,那褥子。


  苦不堪言。


  有小桥不?


  有!


  有流水不?


  有!


  只是桥是脏的,水是绿的,还有那么一股腥臭味……


  情怀这个玩意,最美不过想象,我说个场景大家想象一下,几个老友夜宿沙漠,喝喝啤酒,弹弹吉他,躺在沙丘上数星星,美不?


  真在那里过夜的时候,你无比想念酒店里的床,哪怕是30元的小旅馆。


  记得从沙漠回到银川的第二天,大家早上见面就一句话:床,太TMD舒服了!


  旅行过程中,什么最重要?


  吃、住!


  春节回程时,我去兵马俑那边转悠了一圈,见了个朋友,景点人山人海,很多都是大人带着小孩,最畅销的是啥?方便面,看着四五岁的孩子在捧着方便面吃,我就在想,你们这是在旅游呢,还是在拉练呢?


  旅游是出来享受的。


  这句话听起来没错吧?


  但是,中国人出来旅行,多是遭罪的,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普遍如此,我出了这么多次国,在外国餐厅吃饭的记忆貌似只有那么一两次,还是当地朋友带着去的,我们压根不知道外国人吃什么,我们吃的那些饭菜都不好意思拍照,怕你们嘲笑。


  至于说怕语言不通之类的,是你想多了,因为你没有机会接触到外国人。


  每次回来,我都跟队友说,其实你们哪里都没去,只是在机场睡了个觉,做了个梦,仅此而已。


  所以,现在不管去哪,我都先研究酒店,解决了住,就等于有了根据地,再研究如何玩……


  玩,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都是一件奢侈品,给我们时间,给我们空间,我们都不会玩,无非就是到此一游,拍拍照,合合影,录录像,回家告诉别人,我去过哪里。


  说跑题了,其实我表达的意思是台儿庄很适合玩,住宿条件不错,饮食条件不错,特别安静,跟疗养院似的,不过适合有绿色的季节,北方的冬天太荒凉,没有半点生机。


  晚上,我在台儿庄古城转悠了一圈,街上在放电影,《台儿庄大捷》,那种老电影,特古朴,我坐在磨盘上看了一会,回到房间,我睡不着了。


  你想想,这里死了多少人呀?


  晚上不出来闹腾吗?


  怪不得M哥每次住店都先点香,说是辟邪的……


  不说台儿庄,就说普通的酒店吧,每个房间都发生过故事,甚至死过人,这不是什么稀罕事,云顶赌场那里的酒店太大了,是我见过的最大的酒店,找房间都能找迷路,那里的房间窗户全部是半封闭的。


  另外,那里有个风俗,进门前先敲门。


  为什么呢?


  因为,那里跳楼的太多了。


  赌输了,回不去了,直接跳楼吧。


  后来,就把窗户封上了,可是还是有人自杀,怎么自杀?自缢。


  领队讲了几段很奇葩的经历,吓死我们了,我甚至怀疑他是故意的,生怕我们出去瞎胡闹。


  不过,那晚上我的确做了很多噩梦。


  以后,我渐渐地相信了一些东西,例如有些时候,一进房间就感觉气氛不好,那么睡觉会做梦,乱七八糟的。


  为什么现在喜欢住汉庭?


  因为可以在线选房间,我可以选择朝阳的、不靠边、不靠电梯的。


  若是带着孩子,尽量的选择大酒店,一方面是大酒店的安保措施很好,孩子不会轻易走丢,一方面是大酒店卫生条件比较好。


  台儿庄战役是谁打下来的?


  国民党呀!


  台儿庄战役指挥将领是谁?


  李宗仁呀!


  李宗仁结过几次婚呀?


  三次!


  最后一次结婚多大?


  75岁,迎娶了25岁的胡友松,是个小护士,著名影星胡蝶的私生女。


  李宗仁活到多大?


  78岁!


  你说,男人不是好东西吧?临死了还惦记着25岁的小姑娘……


  台儿庄有个李宗仁史料馆,胡友松是名誉馆长,其实她对李宗仁的过往也不是很熟悉,毕竟接触时间太短,从小受虐待长大的,她说嫁给李宗仁只是为了生计。


  胡友松后来出家了,在德州金山寺,2008年癌,走了,69岁。


  谈起过往,她就四个字:一声叹息!


  李宗仁曾经做过国民党政府代总统,后来逃亡到了美国,想回来,肯定不能去台湾,最终选择了回大陆,周恩来他们去机场接的他。


  周恩来评价李宗仁一生做过两件好事:一件是台儿庄战役,一件是回归祖国。


  有时,我在想,其实每个能被历史记住名字的人,包括秦桧都是不简单的人,李宗仁也是如此,很博学,很智慧。


  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人生倒着活,即从80岁开始活到1岁,将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成为伟人。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越来越有智慧,而留给我们的机会越来越少。


  球馆里有个老头,70多岁了,以前在体校里教羽毛球的,球拍线断了他也不去重新拉线,而是自己找根线接上,羽毛球他也不舍得买,就把我们用过的一些羽毛球重新插一插,继续用。


  这样的老头,咱能打过不?


  我觉得,我打他跟打个孩子似的,因为他要速度没速度,要力量没力量,无非就是角度钻一点……


  我跟他玩了一会。


  刚开始我还是蛮温柔地陪他,心想别蹂躏了他,结果我发现他总是打我后场,而且落点几乎就在底线的位置,每次都是如此,把我折腾得要命。


  我心想,老头你真坏。


  每次他吊过来,我都是大力抽杀。


  但是他总是能接住,接着又来一次,重复落点,他也不杀,也不玩技巧,就是吊我后场。


  我被治服气了。


  他几乎是站着不动,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想起了羽毛球论坛上的一个帖子,是技术重要还是步伐加体力重要,众说纷纭,其实这个问卷是有问题的,林丹就是80岁了,跑不动了,打一个高手依然没问题,因为他知道怎么调动你,你接球的姿势越别扭,回球质量越差。


  相反,如果是我们技术相差不大,那么我的体力和力量优势就出来了。


  很可惜,他没给我机会。


  球馆里,主流群体是50后,看着他们打的挺业余的,甚至有人握拍姿势都不对,但是我们要是跟人家打打,能被打得找不到北,有个男的打的挺业余的,跟他媳妇组双打,我和笑笑一伙,我们俩硬是一场都没赢。


  经验很重要。


  随便问一个人,你打了多少年了?


  少说,10年。


  球馆老板第一次跟我打球的时候,他还不是球馆老板,我一看50多岁了,我心想打你不是太轻松了吗?


  一打,我就找不到北了。


  他曾是县级单位羽毛球冠军,代表我们县参加过市里的比赛,据说现在年轻一点的县羽毛球冠军,都是他带出来的……


  打了多少年?


  30年!


  现在,我们俩打球,我最好的成绩是21比5,我是5,他力量没有我大,我杀球速度快,而他从来不杀我,但是角度选的特别好,他也不会给我杀球的机会。


  他这一身武艺是怎么练的?


  日复一日地打。


  来球馆打球的这些日子,我觉得自己心态是有变化的,就是不再着急减肥了,不期望早上一称体重,哇,瘦了N斤。


  我10年吃胖的,那么就10年减瘦。


  不追求速效了。


  至于说几个月成为羽毛球高手,我也不这么想了,我希望每天认真地打完两个小时,这就足够了,跟我一起学球的,现在基本上都打不过我了,因为我几乎是全勤状态……


  上场先拉高远球,算是热身,然后打两局比赛,打完休息3分钟,接着再两局,按照这个频率打满2小时。


  什么结果呢?


  笑笑穿着长袖T恤,一拧,汗水哗哗的。


  即便是冬天,我也一直都是短袖T恤,每天都湿透,身体变化不明显,只是肌肉结实了一些,是给我做按摩的妹子讲的,她说我一次比一次结实。


  正规的~~~~


  体重,几乎没变化,看数据嘛,瘦了2斤。


  散打运动员怎么快速减重?就是跑圈,没命地跑,哪有瘦不下来的道理?可是我们这些老百姓愿意这么减肥吗?


  不愿意!


  最近,我在减肥群里,感触特深,大家都在吃减肥饼干,每天晒数据,那肉仿佛是被狼咬了一般,一斤一斤的掉。


  我在想,就是随便拉一个胖人进来,什么都不用告诉他,只需要让他静静地看着,他肯定会买饼干吃,不仅仅买了吃,还会交上几万元做代理。


  为嘛?


  数据太诱惑人了,天天减,天天晒。


  关键是不止一个人在晒。


  这是一个追求速效的时代,只要你说能快速掉肉,无副作用,那么无数人会选择你的产品。


  可是,减了,真的不会反弹吗?


  那世界上还有胖子吗?


  我一直在想,大伟是不是要输1000元给我了?因为他最近貌似没啥动静了?过年又胖了吧?说是要一口气从250斤减到160斤,不会偷偷地长到了260斤吧?


  生活习惯不改变,单纯的靠神奇的减肥产品,我总是习惯性的打个问号,这玩意真的行吗?


  其实,我们要的不是瘦,而是健壮。


  上次,陈盆滨搞了个百日百马,新泰站是李晨陪跑,当时李晨刚宣布跟范冰冰在一起,怕媒体太敏感,李晨不跑了,换成了纪老师,60多岁了,去年跑了15个马拉松,全球跑,他还参加过12小时耐力跑,60多岁的人了,身体比我们强壮多了,即便是下楼拿个东西,他也会跑着去,永远是跑步姿势。


  他陪陈盆滨跑的新泰段。


  跑了多少年?


  20多年。


  几乎每天都是10公里。


  若是把纪老师的人生经验嫁接到我身上呢?我可能立刻会开始每天10公里的跑步,去享受跑步给自己带来的改变,没有感冒,没有伤病,60多岁了依然有规律的性生活,什么马甲线,是人家的标配。


  他说,男人就应该有点男人样。


  男人样是什么样?


  大腹便便?


  2016年,他要参加20场马拉松……


  当时,我们有个胖大姐,160多斤吧,她说高峰期170斤,嫌我总是嘲笑她,她决定改变,当时我牵线让她认识了纪哥,纪哥的建议就让她以马拉松为目标去训练,哪怕是原地踏步跑也不要步行,跑步是全身的运动。


  胖大姐现在不胖了,从那以后,每天步行10公里,现在应该快到100斤了吧?


  她是这么多宣誓的里,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


  当时,我也是每天都跑。


  后来,我又去打羽毛球了。


  这一点,自愧不如。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亲近一些人,不是说要去聆听什么教诲,而是去感受一下气场,有些东西,一旦我们沉浸于那种气场里,我们自然就变了,例如我们混在跑友圈,自然不自然的就会跟着跑,大家都跑,你能不跑吗?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考10年计划这个问题。


  假如我从2006年开始做理财,按照每年30万的标准进行定投,现在我至少拥有了300万的理财产品,昨天我粗略的计算了一下,若是按照组合基金的投资方式,应该是翻番了,600万了。


  现在把我卖了,也不值600万。


  理财比赚钱更重要,越来越深刻理解了这句话,但是我2006年的时候能做10年理财规划吗?


  不能!


  为什么呢?


  我没成家,我要想买房子,买车子,娶媳妇,都需要靠我自己努力,别说理财了,甚至还要去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我即便做了理财计划也是白搭的。


  因为我的人生处于一个变化期,N多变数,可以理解为火箭推送阶段。


  如今呢?


  有房了,有车了,有娃了,一切都稳定了,进入了卫星轨道了,平稳了,那么可以谈10年理财计划了。


  另外,心性也磨练得差不多了,不再追求速成了,喜欢慢了。


  嫂子一直鼓励我进入股市磨练一番,她认为一个男人经历了股市和赌场的磨练才能真正有定性,这一点我在李云龙身上感受到了,他年龄比我小,前年的时候亏损200多万,处于负债状态了,全部家当只有一辆陆巡了,过来时我们一起吃饭,我丝毫感受不到他有多大的压力,他一直都是在炒期货,跌跌涨涨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按照咱的理解,负债200万了,若是打工去还,这一辈子还不上了。


  他丝毫没有压力。


  认为,反而让他更坚定了一些信念。


  我进入股市以后,也浮躁过,也追求过短线,甚至每天都要操作,也吃过亏,我开始思考一些东西,为什么频繁操作?因为总想追求立竿见影,实际上呢?股市不相信眼泪,却相信时间。


  例如,你把股票拉长一点来看。我们都骂肖钢,可是大家有没有关注过一点,在肖钢上任期间,上证上涨27.61%,但是多数股民都在肖钢上任期间亏了。


  你能怨他吗?


  是我们操作的太频繁了,也没有基本的战术理念,纯粹是听信什么所谓的高手推荐或内幕消息。


  所以,我们要反过来玩,我们年轻是吧?我们有时间是吧?我们有收入是吧?那么我们玩定投,拉长到10年,用时间来战胜绝大多数股民,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耐心的,都在忙着研究短线。


  安静姐隔几天就在群上发个图:哎呀,今天又涨停了。


  给我们的感觉是安静姐咋天天涨停。


  你问她,赚到钱没?


  赚没赚到,她最清楚。


  不用让我从80岁活到1岁,让我从23岁开始重新活,再活到我的33岁,我肯定非常非常富有了,因为我会理财了……


  但是,这样的机会是不会再有了。


  我不希望自己43岁的时候再次抱怨。


  牛哥总是给我灌输一个思想,让我高负债,意思是强制我去还贷,从而积累下一些门头房之类的,等贷款还完了,等于自己退休了,有了稳定的退休金,可是我总接受不了贷款。


  牛哥又建议我按照十年规划去理财,每周拿出定额资金来做基金定投,以10年为投资期限,这10年是定投,后10年是定赎,按照养老金的标准去规划。


  他反复的建议,我听了。


  现在每周定投,我选的欧股、美股、港股、贵金属、A股,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形成对冲,目前全球处于熊市,是最佳的定投机会,我是1月开始的,整体赢利是2%,A股赢利18%。


  牛哥反复叮嘱:纪律制订好以后,执行不能有任何偏差,就跟赌博一样,我们不要追求中途赢了多少,而是我们起身的时候,能带走多少,我们计划是10年后走,那么中间就不能随便起身,反而是不断的注入筹码。


  未来,我可能会选择直播定投,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有吸引眼球的事,没有什么比围观别人赚钱或者赔钱更有乐子的事了,被围观本身就是一种被监督……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若是一个人真的炒股很厉害,既不用写帖子,也不用写书,就直播,比什么都有杀伤力,而且不是直播一天两天,就直播上五年十年。


  这几天,我想起了刘克亚,他在沙漠里说的那句话: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当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的时候,应该给自己放半年假,什么都不做,只是单纯的想,我到底要做什么?要成为谁?


  想明白了再出发。


  可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从我们毕业到现在,我们有停下过去思考吗?


  从来没有!


  昨天,我们在群上玩游戏,我问了30岁以下的朋友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自己30岁的时候,除了房子、车子,你们卡上有100万现金的难度大不大?


  大家普遍认为,不大。


  然后,我又问了30岁以上的朋友同样的问题:在你30岁的时候,除了房子、车子,你卡上有100万吗?


  大家普遍回答,没有。


  是这群30岁以上的男人太怂?


  不完全是。


  我接着又问了一句30岁以上的朋友:你们当年认为自己30岁的时候,手里有100万现金难不难?


  大家回答,不难。


  这说明什么?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高估自己,例如你问我,40岁的时候有1000万现金难不难?我可以告诉你,一点都不难。


  但是,40岁的时候,我可能还是这个屌样,没啥进步。


  为什么?


  因为,我在30岁的时候,并没有看到40岁,我觉得自己看到了,其实是我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会出现一个契机。


  就如同你问我:儿子以后会出国留学吗?


  我肯定回答你:一定的。


  事实上呢?


  他可能最终在省内读了一个三本,毕业后在一家企业上班了。


  小时候,我们都为到底是考北大还是考清华而纠结,长大了才发现,其实这个问题不用纠结。


  昨天,接受调查的那群不到30岁的小伙伴,等他们30岁的时候,也许突然发现自己口袋里并没有多少钱……


  现在不是自称已经年赚百万了吗?咋可能未来没钱呢?


  理由很简单。


  请回答我几个问题:


  第一、你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具有可替代性?


  第二、你赚的钱,阳光吗?


  第三、你赚的钱,持续吗?明年还能赚吗?


  短期爆发的人我见了太多太多,但是能活过三五年的,太少了,另外互联网草根群体赚钱的主流,还是以灰色为主。


  真的正规化了,真的聚焦到产品竞争力上了,年轻人是没有太大优势的。


  你说你挺牛B,那我问你,什么品牌是你的?你的产品是什么?


  我常年带队旅行,主要是以互联网从业群体为主,这些年轻人有钱吧?真有,支付宝流水特别大,但是办签证时,一审核就不通过,为什么呢?


  因为,你没有房产,没有车产,没有银行流水,没有工作单位,没有信用卡……


  我们瞧不上做传统企业的。


  但是,你看看他们有什么?


  有房产吧?有车产吧?有厂房吧?有人脉吧?有资源吧?有阅历吧?有产品吧?有商标吧?有资质吧?


  比什么比?


  是我们自认为占据了一个高点而已,其实是个土丘。


  所以,我们经常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赚的钱阳光吗?干净吗?可持续吗?如果不可持续,以后我干什么?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特别是30岁以上的,已经能吃饱肚子了,不需要总是考虑快钱了,而是应该考虑一下长线,做一些具有积累性的。


  5年?很长?


  一眨眼而已,2011年不就是昨天吗?


  例如新宝喜欢旅行,人家是怎么做的?把地球切成30区域,把中国切成30区域,然后再按照主题进行划分,例如名山、名水、名建筑、名人。


  再怎么分?


  按照时间来划分,填充到30年里,每年爬哪个山,去哪个省,飞哪个国。


  有条不紊地进行。


  2011年,我在四川,他也在四川半个月,去爬四姑娘山,是四川他最后一站,他当年的计划就是行走四川。


  这样的人,等60岁的时候,你不觉得拿过地球仪来,就如同数自己家的菜园吗?


  想写书?


  信手拈来。


  没白活。


  我们呢?


  等我们退休了,坐飞机去欧洲11日游,11日11国。


  醒醒,下车了,这就是凯旋门,给大家10分钟拍照,现在是10点40分,10点50分准时在大巴上集合,下一站,瑞士。


  什么东西,都怕这么规划。


  这些日子,貌似总是在重复这些话题,其实是我脑子在反复地预演,我在考虑我自己,是不是要把中国历史也这么划分一下?用10年的时间来学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是不是要把地理也这么划分一下?要不要每年来一场比较有记忆意义的旅行?


  我曾经问过我爹一个问题:你能记住1999年你干了什么事吗?


  他记不起。


  其实,我们看名人的简介就知道了,一年能用一句话就不错了。


  对于我们平凡人而言,你想想,2015年,用一句话来描写大事记,你能写句啥?


  我写句啥?


  2015,我又大了一岁?!


  计划,年年有,年年空。


  好了,不扯这么多没用的了,谁若是有空,组织一下,我们去骑行太湖吧?马上就油菜花开了~~~~~

 

b0afDDDD-b0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