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

  我加了一个自媒体群,群上300来人,里面有很多大腕,例如十点读书的创始人之类的,里面有个联系表格,我下载了一看。


  好自卑。


  大家的自我介绍,基本上都是100万粉丝以上。


  我?


  很多人也给我冠名XX第一人,真相可能让您很失望,我的微信公众号订阅只有10万人,单篇文章的阅读量在1.5万左右,加上QQ空间的,单篇文章的日均阅读量应该在2.5万左右。


  就这么点,有点少。


  我错过了微信发展的红利期,我属于觉悟比较晚的,大家都开始玩微信时,我一直都坚守QQ空间,因为那是我的主战场,我甚至希望微信破产,为什么?


  你要这么想,大家每天早上打开QQ空间,只为了找我,是一对一的约会。


  而微信公众号则不同?


  你同时订阅了N个小情人,我能分到的关注量很少很少。


  2013年,我提出了十年计划,是偷偷提出的,没告诉别人,万一实现不了,多么丢人?


  我的计划是每年增长1万的阅读量。


  听起来很少是吧?


  其实,非常难!


  我说个巅峰数据你们就知道了,在博客时代,韩寒的博客是新浪首页来给推荐的,一篇文章的阅读量也就是10万左右,所以,我对文章的定义是什么?一篇文章在不被推荐的前提下,就是精准粉丝来阅读,若是能超过10万人次,绝对是超级牛人。


  你知道作家的图书,一般印刷多少册吗?


  5000册左右!


  什么人才敢印刷5万册以上?是非常著名的作家,我熟悉的老作家里,也就四个人有这个资格:莫言、王安忆、贾平凹、刘震云。


  基于这些认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看似很低,实际很高的目标,就是每天10万人阅读我的文章,这些人不是被推荐来的,而是每天追随的,就跟今天的2.5万人一样。


  用十年的时间来实现。


  在QQ空间时代,我认为是有这个可能的,因为我每天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平均每天有接近300人加我的QQ。


  2013年,每天过万人。


  2014年,每天两万人。


  2015年,每天三万人。


  实际上,都实现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拒绝广告的缘故,会影响我的步伐,转移到微信公众号上,我是非常纠结的,因为等于一切要从头再来,十万计划就要晚实现三年。


  那也要转移,毕竟这是趋势。


  现在过了一年半了,微信公众号慢慢活了起来,已经与QQ空间平分秋色了,不过比QQ空间多了打赏功能,多的时候一天有个六七千,少的时候,七八百,另外每周只可以获取五天打赏,因为周末我不写。


  为什么会这么多?


  长尾效应,因为我写过的文章太多了,这些文章哪怕过去了很久很久,依然有人翻出来,依然有人在转发,依然有人在打赏,若是这么写上10年,可能每天的打赏就有几万元,等于我撒了无数的种子。


  微信公众号现在每天增长多少人?


  每天增长200人左右,退订50人左右,平均起来,每天增加100人。


  不多,但是一年可以增加3万人。


  十年后,能不能实现目标?这个很难说,因为微信也许坚持不了10年呢?博客坚持了10年吗?微博坚持了10年吗?什么都在变,未来还会换平台的。


  我们山东省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齐鲁晚报》,日发行量140万,广告收益4个亿,你要这么想,这是官方数据,打个对折差不多吧?日发行量70万册,这70万册报纸里,又有多少份一次都没有被翻开?例如单位订阅的。


  上次,在一次小聚会上,我也谈了自己对“粉丝量”的认识,我认为目标一定要理性,不要随意喊,也不要瞎喊,单纯的追求那个数字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要追求真实的人,要吸引一群真实的、铁杆的粉丝,不在于多大的数量,而在于多高的质量,哪怕你只吸引500个人,也是小有名气的。


  昨天,我还遇到了一位自媒体人,粉丝量200多万,她出了一本书,想让我帮着提一提,问怎么合作?愿意把书送给我,我说送给我不合适吧,我买吧,她给我打了个五折,另外给我发了88元的红包,我要了200册,签名版的,可以放在店里当促销礼物。


  我去当当上看了看这本书的销量。


  只卖了1册,还是五星好评,应该是刷的!


  有假粉丝,很容易。


  有真粉丝,很难!


  我越来越觉得,吸引新读者是很难的,因为人口基数在那里,大家总喜欢谈微信用户注册超过几个亿,最初是4个亿,后来是6个亿,后来是10个亿,后来是15个亿,你知道中国才多少人口?(现在只注册一个微信号的人貌似不多了?)


  又有多少人有阅读需求?


  一个亿?


  我个人认为,这个量级应该是千万级,从一点就可以看出,很少有阅读量过10万的文章。


  你可能会反驳,人家那个什么论坛上的,动辄就几十万几百万。


  你想多了,那个点击量不等于阅读人数,这是两个概念。


  这是一个浮夸的时代,导致人们订目标也浮夸了,前些日子,这边电商圈子聚会,大家纷纷畅想未来,有人说要争取在今年做到日发货3000单,这个目标在南方应该不算啥吧?你知道在我们这里意味着什么吗?


  申通一天才发4000单货!


  我认为,这是我保守的一面,也是胆小的一面,一定要把目标定小,读书号的运营人问我,咱今年的目标是什么?


  我说,日均访问量超过2000人次。


  她说,那现在已经到了。


  我说,没到,现在是我推的,倘若我不推了,还会有吗?接着就下来了,可能每天只有百十人关注了,这百十人里可能有一些还是看热闹的,沉淀下来2000人/天的关注量,可能需要有20万人路过,一旦有了2000人的稳定阅读,后面就会具有自然增长,前提是真的用心去做了内容。


  去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每天10万人的目标能不能实现?这不是说有10万人订阅我,而是这10万人一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看懂懂今天写了啥。


  这可能需要1000万人的路过才能实现。


  这么一想,我突然觉得目标好遥远。


  去年,我又调整了近两年的计划,目标是稳住,就是人气不下降,毕竟来公众号写文章的高手越来越多,自然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过去大家是参加我的演唱会,而如今大家是参加的音乐节,各家乐队都在演出,我未必就能牢牢抓住大家的心了,虽然大家承诺:你写多久,我看多久。


  这只是你当下的想法而已。


  一切都会变的,你迟早会对我腻的。


  我一直在想,我怎么才能写出好文章?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提升自己,怎么提升自己?多读书?多旅行?多交朋友?后来有长者说了一个很俗的建议:多赚钱。


  理由也很简单,你越有钱,你站的越高,看到的风景越是不同。


  那我就需要赚钱。


  我肯定不能自己去冲锋陷阵,我说别人很会说,总有人认为自己是对的,你要这么想,你既然是对的,为什么没赚到钱?为什么没成功?那说明你的想法是错的,此时肯定会遭到另外一个回应:难道赚到钱才叫成功吗?


  那我也要这么劝自己,我的想法是对的吗?若是对的,我为什么没赚到钱?说明我的想法是错的,既然是错的,我就应该保留自己的想法,多听听有钱人的建议,有钱人再创业,依然是有钱人,那么咱要借用他们的大脑来做思考,做决定。


  我们创业为什么失败?


  根源就在这里,就是我们听了自己的建议,而拒绝了有钱人的建议。


  去年待在这里的一群小伙伴,年后多数不来了,年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人思考很多,例如你一直待在这里值吗?每天喝喝茶,聊聊天,跟着董哥打打球,貌似每天都很有收获,能认识各类朋友,可是这种收获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不?


  关键会让自己产生错位感。


  这边,现在只剩笑笑、腚疼、炮神、老猫。


  笑笑是独立的,他自己做的环驾中国的项目,他属于蛮有想法的人,而且胆子也大,有干劲,这也是江浙文化特有的属性,有商业头脑。


  山东人有些木讷,假如让腚疼搞众筹,他不会做的,山东人骨子里就保守,让我搞?


  我知道我也能买上G500,但是我也不敢,太保守。


  在读书号之前,我还做了一个项目,现在赢利也很稳定,是实体生意,总有本地的朋友提出入股,我也心动了,毕竟等于给咱送钱,他们入股其实等于我把股份转卖给他们了,这个钱我可以直接放到自己口袋里,可是我还是不敢,我专门找会计谈了谈,咱要不要接受这些投资?


  会计的意见是,不要。


  理由有二。


  第一,我们不需要钱。


  第二,一旦拿了钱,每个月就要公布财务,这里面有很大的风险,毕竟店里都是两套帐,一旦他们有觉得不明确的地方,就会申请第三方审计。


  我想了想,算了。


  我察觉自己的内心,到底为什么想拿这些投资?


  其实,我是想占有这些钱。


  这些想法,不应该有。


  笑笑已经飞了,不属于我操心的范畴了,腚疼现在在我团队里上班,也不用我操心了,老猫在卧薪尝胆,准备做书店,应该也不用我管,只剩炮神了。


  笑笑提车以后,对炮神刺激特别大,好几天都没来办公室,也不吃饭了,半夜也不睡觉,大家推测,他在酝酿什么,准备推出什么。


  去年,炮神总是自我念叨:不要随便出手,不要随便出手。


  今年,他又念叨。


  我调侃了一句:当你决定出手时,突然发现,没手可出了。


  为什么?


  因为,过去我主要在QQ空间发布文章,那时只要能够经常回复,就能获取足够多的关注,而且可以把流量引到自己的QQ上,可以这么说,只要认真回复,一年赚个100万没问题。


  例如鱼子泡泡两口子,一年能赚200多万,人家就专注于回复,每天等着抢沙发。


  现在为什么不行了?


  第一、QQ空间存在BUG,谁都能回复了,权限不管用了,导致回复泛滥了。


  第二、大部分人都转移到微信公众号了。


  一辆奔驰G对人的刺激是非常大的,为什么?大家一起来的,为什么你有了,我们都没有,别说奔驰G了,现在买个10万元的车子都很吃力,何况是一两百万的车子。


  开着车子去办事,大家第一反应,你是成功人士。


  高看一眼。


  那种感觉,就有做明星的感觉,开着车子去打球,大家都会私下打听,那是谁的车?


  了不得。


  那我要帮炮神找点事干,否则整天在这里混日子也不行,吃住都要钱吧?而且这边消费低不了,日常聚餐,哪怕大家轮着买单,一顿饭几百几千,都够你一个月的生活费了,而且我们每天都有聚餐,甚至一天两聚。


  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


  我认为有个机会,就是做新鲜游。


  什么叫新鲜游呢?


  就是大家感兴趣的,非常规旅游项目,例如组织大家一起去听郭德纲的相声,组织大家去参观青岛啤酒厂,组织大家去出海捞海参,去看一场F1,去体验一次滑翔,去参加几天的正规军训……


  什么都可以。


  例如听交响乐,看话剧,看足球比赛。


  大家可能也想去,但是觉得没伴,而你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每周组织一次。


  你怎么赚钱?


  透明成本,大家每次给你50元的服务费,够你自己的开支就足够了,你也别指望赚钱,这玩意回头率是非常高的,最初你先划定一个范围,例如高铁圈,东南沿海城市。


  内陆也可以,例如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


  你自己可以成长很多。


  慢慢就可以做出一个品牌,而且大家觉得蛮有收获,下次还会参加。


  但是,我也知道你担心什么。


  就是赚钱太慢了。


  你需要快钱。


  而这个事,恰好不是能赚快钱的事,相反,甚至需要不赚钱,最好的方式是你连服务费都不要,只是单纯地帮大家跑腿,例如我们想去看郭德纲的相声,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买票,不知道怎么去,而你呢,告诉我们一个集合地点,你带着我们一起去,听完相声,大家还一起吃了顿饭,合了个影,最好是你能把郭德纲老师喊来跟我们一起合影,我们开心的不得了,都说你好。


  我不是教你怎么赚钱,而是教你怎么积累铁杆粉丝。


  过了年,炮神貌似也没动静了,应该是放弃了?


  我需要反复地确认,若是你确定不做了,那我就安排人去做,否则,我做起来你又生气,我做的话就更简单了,不以出名为目的,而是以赢利为目的,我只聚焦到一个领域,就是公司游。


  例如,参观阿里巴巴,参观青岛啤酒……


  我觉得,与商业挂钩的东西是最有生命力的,人们未必愿意为玩花钱,至少缺少迫切性,但是参观学习是商人的本性,他们是愿意为此买单的。


  每次人数就控制在8个人,1人带队。


  与企业谈好参观门票,在门票的基础之上,再收400元的服务费,这400元是怎么分配的呢?200元是我们的利润,200元是慈善基金,以被参观企业的名义联合我们捐出。


  每次都这么做。


  每个大一点的企业,都有专门接待参观的团队,例如韩都衣舍都是明码标价的,参观仓库多少钱,参观运营团队多少钱。


  阿里巴巴也是如此。


  慢慢地做,慢慢地加速,一方面不断地增加企业,一方面不断地提高发团频率,最终甚至会做成一个参观平台,一方面不断有企业邀请我们去参观,一方面不断有人通过我们的平台来参观他们想参观的企业。


  例如,我发现有一期是参观《读者》杂志社。


  那我就很乐意去啊。


  例如,有一期是参观医院,生老病死环节,甚至是跟着120车子体验一天,那我也愿意参加。


  人都是充满体验欲的。


  这个事无论炮神做不做,我做不做,最终类似的平台一定会出现的,只是时间问题,例如很多人也想来我们这里参观一下,若是有人带队,说谁愿意去参观一下懂懂的团队,看看一篇文章是怎么生产出来的,那么报名者也很多。


  为什么有这个判断呢?


  因为,有这个基本需求存在!


  相比参观企业,人们更愿意拜访大佬,但是拜访大佬就有卖他们的感觉,他们内心是不舒服的,例如你说参观阿里巴巴,马云可能是欢迎的,毕竟是他们企业文化输出的一部分,倘若你说带队去听他分享,他内心未必接受,觉得有些烦。


  这个顺序是什么?


  先把自己打造成这个领域的网红,然后吸引双重客户,一是企业客户,二是参观客户,最终成了一家旅行平台。


  这个是需要实力的。


  炮神一听,这么复杂?


  可能内心产生了退意,我倒觉得,你在这里就有粉丝效应,会有无数人关注你,那么你启动起来是很容易的,至少不愁客户。


  既然不想做,那要不做一些有意思的事?


  过去,他挑战过每天10公里,失败了。


  是他自己放弃了。


  你可以成为骑行达人呀?骑行市场越来越大,中国的骑行还算不上真正的骑行,还属于自虐状态。


  理由有二。


  第一、自行车在拼命地减重,而我们的骑友在拼命地加重,纷纷加上了驮包。


  第二、自行车运动是帅气的,优雅的,你在路上遇到的骑行者,一个个都跟逃难者似的,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在扮演苦行僧,认为骑行就是这样的。


  错了,骑行一定是帅气的。


  你看哈雷俱乐部怎么组织活动?哈雷拍过一部纪录片,杨坤也出演了,他们都是在风景最美的线路上骑行,摩托车是不负重的,每个人的骑行服都是非常干净的,遇到不美的线路呢?摩托车全部上拖车,人上汽车。


  自行车也是如此?


  是的,记得我发过一组南非骑行的,南非骑行主要是在开普敦沿海公路,这条公路非常美,修建时死了很多人,N多汽车广告就是在这条路上拍摄的,也是骑行者的天堂,很多老外来骑。


  当然,对于我们而言,都是老外。


  他们怎么骑?


  前后都有保障车,自行车队伍在中间,每个人的衣服都是很干净的,骑完这一段呢?所有人上车,自行车上拖车,下面遇到好的线路,再骑。


  他们是享受骑行。


  是真的享受。


  当时,我写过一句话,这就是未来中国骑行的发展趋势。


  两大趋势。


  一是间歇式骑行,只在美的地方骑。


  二是公路车。


  国内的主流还是山地车。


  给炮神这个建议,我又觉得不合适,为什么呢?他貌似不是很喜欢骑行,骑行圈里痴迷者无数,不痴迷的人就是不痴迷,你怎么培养都白搭。


  算了。


  我说的这些事,听起来貌似都有那么一点道理,真的决定去做,貌似又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做起。


  有个项目是可以直接赢利的,但是他貌似觉得有些棘手,不知道怎么跟人家谈,就是让他签约四个大咖,选互联网行业的就行,以能赚钱的为标准,崇拜来崇拜去,真正能让人愿意掏大腰包买单的,往往不是娱乐明星,例如花200元看林丹的比赛我会去,花2000元我就不去了,但是花2000元见马云呢?我肯定去,哪怕2万元我也去,为什么?咱希望成长,希望有所开悟。


  例如,史玉柱他们的一顿午餐都卖到100多万。


  炮神的意思是,怕被拒绝。


  我跟他说,别人不会拒绝你的,只要你把你认为的丑话说在前面。


  你认为的丑话无非就是谈钱吗?


  大家有个误区,总会说,我觉得人家不差钱。


  我还没见过谁不差钱呢!


  假如,你说,董哥,每个月我预定你一天可以不?你帮帮我。我可能会说,我不一定有时间。倘若你说,董哥,下周一你有空不?我预约你帮我的几个朋友分享一下,这是一点心意。


  我说,不用,不用,你客气啥,咱兄弟俩还需要钱吗?


  我一捏,红包不小,至少5000。


  我说,那好吧,直接让他们来办公室吧?


  一群人来了,我跟他们讲,你们都是炮神的朋友,炮神是我兄弟,他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以后大家都是一家人了。


  你看我贱不?


  其实,大家都在做生意,都在出售自己的时间,为什么一大早你不想起床,但是不得不爬起来去上班?表面上怕领导训你,其实还不是因为那点工资吗?不是因为工资,他爱是什么领导就是什么领导,关咱P事?


  无非就是价格问题。


  你一共签约四五个,足够了,每周推出一个,咋可能不赚钱呢?


  其实这是多赢的模式。


  对于被拜访者而言,收获也特别大,因为聊天可以获取很多行业信息,昨天来了个女神,她是一线医护人员,聊了很多医学方面的问题,我收获特别大,她说自己也收获特别大,她给我们科普了很多专业知识,吓得腚疼在那边瑟瑟发抖,喃喃自语:以后再也不约了……


  这类公司,最终也会出现的,就是做商业明星的经纪人。


  不是有很多吗?


  例如,在行。


  这些,都太业余,根源是什么?


  明星不行!


  倘若把中国A股上市的董事长们换上去,你看看火吧?


  一群不是明星的人在扮演明星,那是白搭的,因为他们没有人气,需要平台临时科普,那么很难有人买单。


  最后一句:人才是真正的风景!

 

b0agDDDD-b0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