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理工男是怎么赚钱的

很多年后,万科董事长王石都记得,1998年,在北京凯宾斯基酒店,中海地产掌门人孙文杰的床头柜上摆着一盘嫩黄瓜。就是在那天,王石对孙文杰说了一个胆大包天的计划:


万科与中海合并。


那时候,中海的规模是万科的三倍,万科会派驻人员到中海学习工程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中海会派驻人员学习万科的市场营销和人事培训规划。本来你好我好大家好,王石就这么唐突地提出了这个想法。


硬汉王石还直接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表示新的公司可以由孙文杰任董事长,自己担任总经理,服从董事会的决策。


孙文杰笑了笑,用不置可否的沉默拒绝了他。


王石之所以敢提出这个计划,是因为中海正在经受一场洗礼。


1997年,金融危机袭击香港楼市和股市。中海拿到的两块高价地块大幅贬值,股票也大幅缩水。如果硬说中海有什么滑铁卢,那场金融风暴就是,以至于中海的管理层前几天还说,当时资金链濒临断裂,差点破产。孙文杰当时也很感慨:


领教了什么叫资本主义。


彬彬有礼地提完这个建议,王石就先礼后兵,启动了声势浩大的“海盗计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整批、整建制地挖中海地产的员工。


王石明白,中海有严密的人才培养体系,员工经过了系列的产品制造培训,对成本和流程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第一个被他挖去的中海中坚力量,是中海深圳公司总经理刘爱明。


王石的这种人才理念,后来也被龙湖的吴亚军和碧桂园的杨国强学去了。


但包括王石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次在金融危机中的体验,将促成中海地产经营思路上的重大转变。熬过那场危机后,中海人的脑海里最紧绷的那根弦就只有一个了:


动态利润率。


前段时间,最新的世界500强名单公布了,中国共有133家公司上榜,其中包括了四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公司:


碧桂园、恒大、万科、绿地。


很可惜,这个名单是以营业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的。如果去比较利润,多少年了,中国开发商中盈利能力最好的,始终是中海。


如果仔细去看那份名单,会发现很多企业的利润是负值。几百亿上千亿的营业收入,赚了一声世界500强的吆喝,结果是赔钱的。


三道红线的消息出来后,房地产行业风声鹤唳,前十名的房企中,踩红线的有三家,踩黄线的有两家,一条都没踩的,分别是保利、中海、华润、龙湖、招商蛇口。


往前推三年,那是中国开发商杠杆率最疯狂的年月,这几家企业的指标,仍然是符合监管层的要求的。


刚刚公布的房企半年报,前十名中,中海地产的销售额堪堪排到了第六名,但在利润指标面前,他们还是第一,是位列第五名的融创的1.8倍,是绿地的2.5倍。


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活成了里子。


中海为什么这么赚钱,有太多人对这个秘密感兴趣。中海的朋友说了两个细节,子姨觉得挺有意思:


在南六环,两个紧挨着的限竞房项目,拿地成本差不多,结果中海的毛坯房卖的比旁边的精装房项目还要贵。因为同样是88平方米的小三居,只有中海做出了“眼镜”户型。


外立面造型上,建筑外墙凹进部分的表皮材料与主墙面的工程做法和用量其实大有学问。


魔鬼都是在细节里。这些产品方面的微创新,成本方面的一点点的控制,终究汇成了中海地产利润的汪洋大海。


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二年,中国取消福利分房制度,此后2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开发商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规模竞赛中,很多人急切地想要冲出来,然后折戟沉沙了。让我们感到唏嘘的,有万达,有泰禾,有福晟。


可能中海人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在财务上的保守与稳健,有一天会被监管层立为圭臬,会被整个行业所接受。


毕竟,曾经历过几轮周期、对市场还抱有敬畏之心的企业,已经不多了。


yidichanb0b0yidichan-b0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