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负能量有点多。
日常生活中正负能量交织波动属于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要学会人为调节,比如负能量,慢慢积累多了,影响身心健康。尝试偶尔释放一下,反而更好,从整个人生层面来看,也更健康,更真实。
在网上看到两个不同的人分享的不同的观点。
观点对立。
观点一:
你找别人求助过一次,如果被拒绝,就不要找他再次求助。否则,不仅自己尴尬,对别人来说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
与关系远近关系不大。
关系好的话,同样会让对方难堪,换位思考。如果你亲近的人找你求助,你能力有限无奈拒绝,已经很难受了,此刻如果对方再次求助,你内心深处会感到压力巨大……。
这样处理本身就是再次双向伤害。
观点二:
因为某个需求,你找人求助。被拒绝以后,应该再次求助,只要没有收到明确的强烈拒绝信号,就应该勇往直前继续尝试,不怕丢人,不怕失败。
万一对方在下一刻突然改变想法了呢?
只要自己坚持,不放弃,就还有希望!
对待陌生人,对待熟人都一样。这个主要跟自己的为人处事风格,价值观有关系。
这里不评判两个观点的好坏对错。因为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处理方式,传达的能量也是不一样的。
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现在网上10万+的爆款短视频很多。再加上各个平台的大数据筛选机制。我们经常刷的时候,一个视频刚刚刷完,另外一个就推荐过来了。全是超级爆款短视频。
同理,10万+的爆款图文或者爆款短文数量上也不少。
从数量级上来看,文字要比视频的爆款少很多。
大家经常说优秀的东西,不需要刻意去推广,没有形成病毒裂变,说明他还不够优秀。
这个观点我认为也对也不对。(当然,轻易给观点下定论本身是不友善的行为,就像此刻的我)
对,是因为观点本身本质上符合人性。好东西就是会自然传播,没毛病。
不对?
就比如说如今的视频和文字。很明显视频的接受度以及传播度要远远大于文字。
作品优秀级别相同的情况下,视频确实比文字更易于传播裂变。
难道因此判定视频就是要比文字先进有深度吗?
你去知乎逛一逛,然后再去主流的几个短视频平台去逛一逛。
突然发现知乎的作者以及读者群体素质明显要高很多。
这说明什么呢?
也说明不了什么,只能说真理确实有时候并不在大多数人手上掌握着。
视频和文字本身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相提并论确实有点不合适。
换个话题。
以前做旅游行业以此为生的时候,有那么一个时间段做的还不错。
由于行业本身特点的原因,当时身边的朋友也多。用人来人往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过个生日动不动50人,100人。又不是婚丧嫁娶,大部分本身就是萍水相逢,只是聚多了,有感情了。
在那个年代,嗯,约大家去KTV唱个歌聚一下就挺好了。
人太多,约去别的地方聚也不合适,而且大部分人白天还要上班。
关键是约大家还不能私下一对一的约,否则肯定有很多人会内心抱怨,为什么过生日没有请我去参加?
大家都是一个圈子里的,经常周末一起玩,约他不约我?几个意思?
所以只能在群里艾特所有人。
这样最不得罪人,人人都通知到了,谁来,都欢迎,谁不来,完全没事都没压力。
说是群主过生日,本质上就是个普通聚会而已。
即便这样随随便便喊一嗓子,都有大几十人上百人参加。
为什么这么多人参加呢?
因为基数大,那个时候还不流行微信。光所有同圈子QQ群的总用户人数都有一两万人。
以前听别人说,你每天网上输出各种内容,稳定用户能达到300人,你就是一个小网红了。这个级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当时没感觉。可能是看那些动不动10万+的博主,文章作者,视频号作者,直播网红看太多了。
让自己产生了错觉。
好像300,500的日均读者量不值得一提。
现在回想起来发现当时确实是有错觉。
任何时候不花钱买流量的前提下,纯粹靠自然流,能稳定长期同时在线场观用户达到300人以上。
属于非常非常厉害级别的!
这是98%的普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一个高度!
以前玩圈子,因为站在最中心的位置,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也多。
张家长李家短,各种奇葩,搞笑,忧伤的故事,即使对方信誓旦旦当面告诉你,并且保证故事的真实性,你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某个阶段甚至需要跟你预约吃饭,否则你根本没空一对一的接待大家。
这么受欢迎?
还真不夸张,事实就是这样的。
后来户外圈子慢慢没做了,大家感情慢慢也淡下来了。
突然发现彼此之间感情并没有多深。
之前联系紧密更多的是因为经常一起玩,互相之间能够提供情绪价值。
说白了,就是个玩伴而已。
真哪天出了什么事?出了什么大事?你可能发现能够帮你的人,一个都找不到了。
别说这种级别的朋友了。即便是多年交情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兄弟,甚至是家里的亲戚,家里的亲兄弟姐妹。
都可能会让你失望。
核心就在于这个事情有多大,什么性质。
按理说亲兄弟姐妹,父母应该是一家人吧。
在各自成家各自结婚之前没毛病。
结婚成家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家了。严格意义上你就不属于对方的家人了。
比如你孩子要出国留学需要用钱,你找你兄弟姐妹拿个三十万五十万,可以写借条,但是不敢保证哪天能还上。
这个钱,父母有的话找父母可以搞定,找亲人就不一定了。
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你跟父母永远是一家人,其他人严格意义上说,即使再亲,也要区别对待了。
这是人性,愿不愿意接受都只能接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写完了!
我是泡泡哥,觉得今天文章某个观点写的有那么点认同感的,帮忙点个赞,或者不认同,直接留言说出来,谢谢!
日常生活中正负能量交织波动属于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要学会人为调节,比如负能量,慢慢积累多了,影响身心健康。尝试偶尔释放一下,反而更好,从整个人生层面来看,也更健康,更真实。
在网上看到两个不同的人分享的不同的观点。
观点对立。
观点一:
你找别人求助过一次,如果被拒绝,就不要找他再次求助。否则,不仅自己尴尬,对别人来说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
与关系远近关系不大。
关系好的话,同样会让对方难堪,换位思考。如果你亲近的人找你求助,你能力有限无奈拒绝,已经很难受了,此刻如果对方再次求助,你内心深处会感到压力巨大……。
这样处理本身就是再次双向伤害。
观点二:
因为某个需求,你找人求助。被拒绝以后,应该再次求助,只要没有收到明确的强烈拒绝信号,就应该勇往直前继续尝试,不怕丢人,不怕失败。
万一对方在下一刻突然改变想法了呢?
只要自己坚持,不放弃,就还有希望!
对待陌生人,对待熟人都一样。这个主要跟自己的为人处事风格,价值观有关系。
这里不评判两个观点的好坏对错。因为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处理方式,传达的能量也是不一样的。
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现在网上10万+的爆款短视频很多。再加上各个平台的大数据筛选机制。我们经常刷的时候,一个视频刚刚刷完,另外一个就推荐过来了。全是超级爆款短视频。
同理,10万+的爆款图文或者爆款短文数量上也不少。
从数量级上来看,文字要比视频的爆款少很多。
大家经常说优秀的东西,不需要刻意去推广,没有形成病毒裂变,说明他还不够优秀。
这个观点我认为也对也不对。(当然,轻易给观点下定论本身是不友善的行为,就像此刻的我)
对,是因为观点本身本质上符合人性。好东西就是会自然传播,没毛病。
不对?
就比如说如今的视频和文字。很明显视频的接受度以及传播度要远远大于文字。
作品优秀级别相同的情况下,视频确实比文字更易于传播裂变。
难道因此判定视频就是要比文字先进有深度吗?
你去知乎逛一逛,然后再去主流的几个短视频平台去逛一逛。
突然发现知乎的作者以及读者群体素质明显要高很多。
这说明什么呢?
也说明不了什么,只能说真理确实有时候并不在大多数人手上掌握着。
视频和文字本身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相提并论确实有点不合适。
换个话题。
以前做旅游行业以此为生的时候,有那么一个时间段做的还不错。
由于行业本身特点的原因,当时身边的朋友也多。用人来人往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过个生日动不动50人,100人。又不是婚丧嫁娶,大部分本身就是萍水相逢,只是聚多了,有感情了。
在那个年代,嗯,约大家去KTV唱个歌聚一下就挺好了。
人太多,约去别的地方聚也不合适,而且大部分人白天还要上班。
关键是约大家还不能私下一对一的约,否则肯定有很多人会内心抱怨,为什么过生日没有请我去参加?
大家都是一个圈子里的,经常周末一起玩,约他不约我?几个意思?
所以只能在群里艾特所有人。
这样最不得罪人,人人都通知到了,谁来,都欢迎,谁不来,完全没事都没压力。
说是群主过生日,本质上就是个普通聚会而已。
即便这样随随便便喊一嗓子,都有大几十人上百人参加。
为什么这么多人参加呢?
因为基数大,那个时候还不流行微信。光所有同圈子QQ群的总用户人数都有一两万人。
以前听别人说,你每天网上输出各种内容,稳定用户能达到300人,你就是一个小网红了。这个级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当时没感觉。可能是看那些动不动10万+的博主,文章作者,视频号作者,直播网红看太多了。
让自己产生了错觉。
好像300,500的日均读者量不值得一提。
现在回想起来发现当时确实是有错觉。
任何时候不花钱买流量的前提下,纯粹靠自然流,能稳定长期同时在线场观用户达到300人以上。
属于非常非常厉害级别的!
这是98%的普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一个高度!
以前玩圈子,因为站在最中心的位置,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也多。
张家长李家短,各种奇葩,搞笑,忧伤的故事,即使对方信誓旦旦当面告诉你,并且保证故事的真实性,你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某个阶段甚至需要跟你预约吃饭,否则你根本没空一对一的接待大家。
这么受欢迎?
还真不夸张,事实就是这样的。
后来户外圈子慢慢没做了,大家感情慢慢也淡下来了。
突然发现彼此之间感情并没有多深。
之前联系紧密更多的是因为经常一起玩,互相之间能够提供情绪价值。
说白了,就是个玩伴而已。
真哪天出了什么事?出了什么大事?你可能发现能够帮你的人,一个都找不到了。
别说这种级别的朋友了。即便是多年交情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兄弟,甚至是家里的亲戚,家里的亲兄弟姐妹。
都可能会让你失望。
核心就在于这个事情有多大,什么性质。
按理说亲兄弟姐妹,父母应该是一家人吧。
在各自成家各自结婚之前没毛病。
结婚成家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家了。严格意义上你就不属于对方的家人了。
比如你孩子要出国留学需要用钱,你找你兄弟姐妹拿个三十万五十万,可以写借条,但是不敢保证哪天能还上。
这个钱,父母有的话找父母可以搞定,找亲人就不一定了。
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你跟父母永远是一家人,其他人严格意义上说,即使再亲,也要区别对待了。
这是人性,愿不愿意接受都只能接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写完了!
我是泡泡哥,觉得今天文章某个观点写的有那么点认同感的,帮忙点个赞,或者不认同,直接留言说出来,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