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独大

  初中,我是在镇上读的,同学多来自附近村庄,一群穷孩子,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也有过吃不上面粉的时候,那一段时间我娘每天都用高粱面烙饼给我们吃,特难吃……


  至于太大的苦,也没怎么吃过,整体而言,我们家情况还算不错,我爹一直都属于万元户系列的。


  班上有贵族。


  小兵就是贵族,他是初二转学过来的,从县城,他爸在农业银行工作,我们镇上新设了农业银行,他爸过来做领导,一家人都搬过来了。


  小兵,真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那时,我们喝的饮料无非就是5毛钱一包的草莓汁,而他喝的则是瓶装的可乐,从城里带过来的,镇上没有卖的,还喝啥?


  罐装的青岛啤酒。


  不仅仅喝酒,还吃火腿肠,一整根就这么塞进了嘴里,太让人心疼了,你就不能一口一口的吃?


  这些东西,多是别人送他们家的。


  我们俩同桌过,有次他妈过来送饭,是煮的牛肉,一块一块的,他很大方的给了我一块,那是我第一次吃牛肉,一根一根的撕着吃,太香了,长大以后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牛肉。


  从我记事起,我爹就喜欢画饼:过年了,割两斤牛肉尝尝。


  不过,这个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他不舍得。


  我们这边只有中秋节、春节才会吃肉,平时全是素食,为什么农村人进城普遍发胖?就是太馋了,见了肉猛吃,我爹现在也挺个大肚子了,天天吃肉,他一顿不吃就难受,年轻的时候馋坏了。


  我见过一个最难忘的场景,就是一个90多岁的老人,躺在床上话都不会说了,但是他总是想摸身边的碗,那碗里有鸡肉,儿女不想让他吃,因为他消化不了,但是他馋,一辈子都没这么奢侈的吃过鸡肉……


  这么说,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样的生活离你们很遥远?


  一点都不遥远,我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这也导致我一踏入社会就发胖了,从100来斤长到了180斤,慢慢又减下来了,就是小时候没吃过肉,突然有点钱了,总是想吃肉,有时我自己坐在家里能吃一只鸡。


  穷怕了。


  赵老师写过一本书叫《人类世》,里面提到一个现象,就是农村人普遍胖了,女的屁股越来越像磨盘了,为什么突然胖了?


  有机会吃肉了。


  赵老师提到他的老家,那边村子一天能杀一头猪。


  我去过上海,还进过五星酒店,一个上市公司的老大请我,一共三个人,点了一桌菜,他几乎没动筷子,我就特别的尴尬,很想吃又不好意思,关键是觉得太浪费了,咱来吃饭的,为什么不吃光呢?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他境界真高,面对那么多诱惑而选择不动,能管住自己的嘴,绝对的高人。


  这一点,我特别佩服方薇,再好吃的菜,她就夹那么两筷子,不像我们,天天都是饿狼状态。


  农村人逆袭,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吃肉上,对金钱、女人的态度也是如此,从稀缺到泛滥,缺过,所以使劲的囤,一个女人咋够?要一群,于是一个一个又一个。


  咱没玩过呀,有资源了,要好好玩玩,否则不枉活一生?


  有时,跟心理学老师沟通,她总是试图让我回忆童年,我就很抗拒,因为我觉得贫困、闭塞的童年给我造成了太多的伤害,身体上、精神上,扭曲了太多东西,特别是父母眼界有限,也潜移默化给我灌输了太多偏激的思想,例如农村有个说法,当官的拉出去枪毙一个都不委屈,从小就建立起了阶级对立面,使我们对富人、官员都有偏见。


  我们需要有厚度的童年,从田间到迪拜,对社会是接纳、包容的状态,不偏激、不对立。


  有时,我在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接纳强者呢?人家都是跟强者玩,我是跟弱者玩,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成长环境从小给我灌输的价值观,扭曲了,认为他们都是坏人,他们跟我玩是有目的的,我们喜欢阴谋论……


  社会价值观扭曲到什么地步?


  大家可以看看现在一些直播视频的弹幕,偏激是主流。


  言归正传。


  小兵跟我同桌,偶尔接受他的小恩小惠,例如送我一根火腿肠之类的,但是从内心深处我是瞧不起他的,你现在有的一切都是你爹给的,又不是你自己的,有啥了不起?不仅仅我这么看待,我们同学多是以阶级敌人的眼光去看待他。


  我在想,毛主席真是群体催眠大师,他就是看到了中国底层群体的性格属性,仇富、仇官、仇强,于是打土豪、分田地。


  马云应该庆幸自己生晚了,要是生早了,肯定被淘宝卖家乱棍打死了。


  我记得那时看过一部电影,《赛虎》,一条狗的故事,农村娃跟地主娃完全就是对立状态,农村娃以成功捉弄地主娃为荣,包括整部电影的基调也是如此,一句话:穷人是高贵的,富人是肮脏的,所以有了出身成分的概念,越穷成分越高。


  我对小兵的鄙视里,应该有羡慕的成分,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羡慕嫉妒恨”这五个字时,感觉发明这个词的人真是人性大师,太对了,为什么恨他?就是因为羡慕了、嫉妒了。


  初中毕业后,就没再见过小兵,当时他学习成绩一般,走了个捷径,考了中专,我们那时中专还管分配的。


  上周,初中同学有好事者建了微信群,我对这些东西没啥兴趣,有啥好聊的?要么就聊聊在哪里上班,要么就聊聊几个娃了,应该说60%以上的同学留在了农村,当时一个班能考上高中的不超过10个人,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会推出预选,60个人的班级到初三就只剩20来个人了,其余的都提前毕业了,当兵的当兵,打工的打工,等暑假过后来领毕业证就行了。


  小兵加我了:草,你发财了。


  我说,发什么财,你在哪工作?


  他说,信用社。


  我说,挺好的。


  他说,好啥,都快破产了。


  我问,哪个信用社。


  他说,小河这边。


  我说,晕,离我200米,一起午饭。


  他说,行。


  身材臃肿,还有些秃顶,也有皱纹了,看起来像40岁的大叔,一脸颓废,我硬是没敢认,跟当年的追风少年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岁月真是把猪饲料。


  也没啥可聊的,我问他父亲退休没?


  他说,出事了,再有两年才能出来。


  我问,什么事?


  他说,被小人陷害了。


  我问,孩子多大了?


  他说,还没孩子。


  我问,结婚没?


  他说,离了。


  饭吃的也很压抑,不知道应该聊啥,临走我去他办公室坐了坐,送了我两个台历:别嫌寒碜,就这破玩意,今年也不让送。


  回家的路上,我特别难受,我不是因为他难受,而是因为这种落差难受,我想到了我儿子,前些日子有个妹子来我家,送了我儿子一个机器人,他接过来看了一眼:就这玩意呀,还买了什么好玩的?


  他不稀罕,说的夸张一点,几乎每天都有人送他玩具,那种会行走、会跳舞的大机器人,他有三个,一个几千块钱,别的小朋友来我们家都玩的可欢了,他整天都愁着没有玩具玩。


  在他的概念里,大人就应该送小朋友玩具,只要是来我们家,就应该给小孩子买玩具,普通的玩具他压根看不在眼里。


  就如同小兵当年塞到嘴里的一根根火腿肠一般,他没觉得火腿肠有啥特别之处,而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孩子而言,压根没有吃过。


  要是哪天,我也落马了,儿子会不会觉得无比的颓废?


  应该,也会。


  从刚出生,就坐头等舱,现在才四五岁,已经跑过那么多国家了,他对钱没概念,认为每个家庭天生就应该有这样的资源。


  为什么会这么对他?


  因为我和媳妇都是穷孩子长大的,生怕孩子缺少了厚度,拼命的带他体验,甚至把我们全身心的焦点都放在他身上了,这也导致他一个人的情绪完全可以左右我们四个大人的情绪,他一哭,我们四个人马上就产生了内战。


  大家说的教育方法,我们都懂,可是做不到,这是我们童年带来的心理映射,改不掉的。


  一方面,我又特别怕有一天,因为我的落马而给他造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他一蹶不振。(有个副省级领导落马后,主动给纪委写信,要求把自己的公积金提出来给孩子。)


  一切皆有可能。


  去参加一个培训,老师反复的劝我们要大胆一些,勇往直前。


  牛哥跟老师理论了一番: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为什么要那么勇敢呢?


  俩人从晚上8点理论到了凌晨2点,谁也没说服谁,最初我是认可导师的,后来我认可了牛哥的观点,牛哥的理论是什么?我们都属于独苗式壮大,就是一个家族整体是很弱的,出来了我们这一根苗,从而带动了整个家族的改变,但是如果我们这根苗断了呢?那么整个家族会摔的很惨很惨,所以稳比冲更重要,我们是单柱支撑,而很多家族本身就很强大,他们属于多柱支撑,一根柱子倒下并不影响整个家族的变化。


  有道理吗?


  太有道理了。


  别说我儿子收礼收的手发软了,我爹我娘也是如此,我爹我娘淳朴不?就是地道的农民,按理说你们来了应该很热情吧?但是你去试试?我爹不会送你到大门口,顶多起身寒暄一下,因为他麻木了,来的人太多了。


  若是我突然落寞了呢?


  那么,他们更落寞了,他们不是接受不了回到穷日子,而是接受不了这种落差,从被人尊敬到无人问津。


  有时,这么一想,我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了,每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可是用到我身上未必合适,你们说多带着他出去看看,我们带着去看了,我自己出国的时候,大家就批评我,为什么不带着老婆孩子?我出国是工作,带着老婆孩子是对其他队员的不尊重,那么只能让老婆带着孩子出去,可是大家又有意见了,为什么不是一家三口?


  我刚回来……


  在这些声音中,媳妇不断的摇摆,她一摇摆就朝我出气,嫌我不关心孩子教育,这也导致了我总是产生一个疑问:我是继续向前呢?还是停下脚步陪伴他们?


  这个问题越来越困扰我。


  做个简单的假设,如果我突然落寞了,会有什么结果呢?


  媳妇、儿子、我爹、我娘会立刻回到原形,就是回到农村,过上了最普通的农村生活,媳妇肯定要去附近工厂上班,儿子在镇上读书,我爹我娘依然要忙着种地,不如此又能咋着呢?总不能一家人干瞪眼饿着吧?


  所以,人是很容易入戏的,把假象当常态。


  那时,当她回忆起当年带着孩子出国旅游时,一切都像梦境了,当你一年才收入3万元时,你舍得花6万元带着孩子去趟美国吗?


  我有个读者,是樱桃技术员,国家级的,在沂源驻点,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家族陨落的。


  有个退伍军人,很有头脑,回到家乡搞大棚种樱桃,樱桃这个玩意七年才结果,一般家庭是熬不起的,他在家里是老四,上面有三个哥哥,他怂恿了三个哥哥跟自己一起搞樱桃,兄弟四个搞了10多亩,有大棚的,有普通的。


  老百姓也有跟风的,但是到了第三年就熬不住了,媳妇也嘟囔,孩子也抱怨,地里常年不见钱不是事呀,于是纷纷砍了,这也是樱桃为什么贵的原因,很少有老百姓能熬到第七年,这不是个例,我们这边也是,特别是山区里,普通老百姓家种苹果,只有书记、村长这样的人才会选择种樱桃。


  为了方便讲故事,我们称退伍军人为丁四。


  沂源樱桃比烟台樱桃早熟,市场价也更高,当时100多块钱一斤,一亩地赚个几十万是很轻松的,丁家四兄弟发财了。(现在很便宜了,我买过一块樱桃地,3亩一年产值2万元,去年的价格。)


  发财以后,老大在镇上建立了樱桃集散中心,收购、批发樱桃。


  老二专心做起了樱桃苗木生意,因为无数老百姓跟着他们种樱桃,现在沂源已经成了樱桃主产区了。


  老三去寿光搞了300多亩地,种樱桃,现代化农业大棚,还被评为省级农业示范点。


  以上产业,都是以村企投资的名义去做的,但是负责人是他们兄弟几个,村企有点类似今天的众筹,家家户户出钱。


  老四呢?


  当书记。


  因为整个家族的生意都需要以自己的村子为据点,特别是沂源成了樱桃交易基地以后,谁掌握了这个地盘,谁就掌握了樱桃买卖的核心资源。


  丁家四兄弟,占住了。


  2010年,有人举报丁四包情人,这个情人就是村里的小媳妇,她老公是丁四手下的人,明白什么意思不?小弟把自己的女人贡献给老大了,这个别觉得是稀罕事,在农村是很常见的,小媳妇生的娃也是丁四的,这小弟也太忠诚了吧?


  这个事,闹大了。


  女的娘家门闹,婆家门也闹。


  事情发酵的越来越厉害,情人越翻越多,原来不止一个小媳妇被拱过,有家族要求查帐……


  又发现了贪污问题。


  老大、老二、老三拼命地在外面活动,希望能把老四保出来,钱花了不少,民间传说百十万,保出来了。


  然后呢?


  整个家族迅速萎靡,老四现在在外面打工,老大、老二、老三又回到了农民角色,如今车水马龙的樱桃交易市场与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顶多就是谈资,回忆一下当年的风采。


  我想,更多的是落差吧!


  他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眉飞色舞,我一点都没觉得有啥新奇的,这样的故事在每个村里都有,而且如出一辙,一朝天子一朝臣,农村就是最好的镜子,一个书记下台了,往往伴随着一个家族的落魄,而且书记下台以后普遍的选择就是外出打工,受不了村里的闲话。


  现实远比故事更精彩!


  我们这一代的崛起,多是机会主义者,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赶上好时候了,有了互联网,否则?


  就我写的这文章,若是放在10年前,压根没有机会流传,报纸会刊登吗?


  不会!


  另外,当时我写文章的时候,很少有人在网上写文章,很容易受关注,而且人是有惯性的,大家都在议论一个人的时候,他会越来越受关注的,就如同我们圈内有个男生叫铃铛,他每约一次妹子,我们都要调侃半个月,结果有了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妹子竟然越来越主动了,因为妹子们也惊奇,到底是多么优秀的一个男人,能把一群女人哄的团团转,我每次见他,他都带不同的女人,而且都是我们圈子里的女人,有已婚的,有未婚的,有有娃的,有没娃的……


  怪不?


  所以“被议论”本身就是名人的标签,与写的好坏关系不大。


  把80年代流行歌手的名字从我们记忆里全部抹去,让他们重新出来,成名的概率非常非常低,几乎为0。


  唱的好的太多了。


  我写的好吗?


  太太太一般了。


  我说的写作群,里面优秀的写手太多,他们写的文章很好,只是缺少平台而已,有个平台叫“奴隶社会”,里面每天发的文章不同,由不同写手写的,经常出现10万+的阅读量,那么这些写手为什么不去自立门户呢?


  因为,立不了。


  成名的人太多了。


  如果让我从头再来,我认为几乎是没有可能再站到现在的位置了,虽然现在只是个小土丘而已。


  人,一旦成名了,哪怕是写一篇违背常识的文章,照样会火,例如周末我转载的那篇《每一个超过30岁的成年人都应该学习,如何面对亲人的临终》,这篇文章是真人真事吗?


  不是!


  完全是想象出来的作品,因为里面违背了基本的医学常识,人在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能使用吗啡的,另外在重症监护室是不盖被子的,也没有窗户一说……


  这就是中国文学、中国电影的特点,经受不起逻辑推敲,但是只要消费人们的泪点即可,根源是什么?


  文人,多是文科生,没有太多的理科常识,另外编剧多为单兵作战,而非团队作战,例如美国的电影为什么能够经受得起推敲?因为他们是团队作战,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审稿,《急诊室故事》几乎是没有漏洞的,剧本是由专业的急诊团队进行审稿的,貌似国内也模仿着拍了一个《急诊室故事》,那~那~那~漏洞,没法说了。


  高传播量的文章,多存在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而读者,多选择了忽略,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怀疑过,这些心灵鸡汤就是不断地灌输一个思想,动手术死的快。


  你咋知道动手术死的快?


  元旦前,我跟一个脑科医生一起吃饭,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在球场上休克了,送来抢救,此时应该切开气管,但是家属拒绝,最终孩子没有抢救过来。


  我问了一个问题:这种情况,切开气管有没有抢救成功的可能呢?


  他说,小青年,成功率还是蛮高的,送的很及时。


  我问,家属为什么不同意?


  他说,家属就觉得切了气管一定会死,其实切了气管上了呼吸机还是有生还的可能,若是不切,一定是没有可能。


  我问,人病了,选择手术与不选择手术,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他说,概率+可能性,有多大概率抢救回来,抢救回来是什么状态?能活几年?是活受罪还是会康复?要对这些进行综合性评判,既不能逃避手术,也不能积极手术,例如85的农村老头了,再建议手术也没意义了,活受罪。


  我问,为什么很多人都提到了医学伦理,就是关于生命维持的问题。


  他说,有些家属其实已经知道结果了,是抢救不回来了,但是依旧选择抢救,意思是若是不抢救就显得没有尽力,这个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若是癌症,早期或中期,年龄也不大,如果选择手术,那么康复的概率是非常高的,有些人非要迷信土方,坚决不手术,此时其实就愚昧了,喝中药是喝不掉癌细胞的。


  我问,人临死的时候,想死是想活?


  他说,人在医院里,只是个动物而已,思想是没有意义的,一切表现都只是动物本能,有的老人得了癌症,儿女接他回家,他死死的抓住病床,跟小孩一般哭闹,坚决不回家,怕死,是人就怕死,在他有意识的最后一秒,他眼神里也是求生的欲望,所以别瞎坚强,什么我到时候坚决不治之类的,你比谁都积极……


  临终关怀是个什么东西?


  就是教你如何理性。


  你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但是到了事上就白搭了,所以顺其自然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丁元英那么理性,我自认为自己是非常理性的,能理解很多事,今年我有个亲戚得了癌症,才60来岁,家人提出保守治疗,意思是不再手术了,能活几年算几年吧,从理性角度我是能理解的,少受罪,但是从情感方面我是不接受的,我一直都觉得他们一家人都是在逃避责任,怕手术、怕照顾、怕麻烦、怕花钱,最终选择了退缩。


  我认为他们缺少爱。


  原来,我也是不理性的。


  我有个球友,老公是个小领导,她跟我讲了个关于理解与亲历的区别,以前总有人给她打预防针:男人没有不偷腥的,他又在那个位置上,肯定有人主动送上门……


  她每次都是一边微笑着一边连连点头。


  我问,你是真的认可吗?


  她说,其实我心里想的是,他不是那种人。


  我问,现在呢?


  她说,让我抓到了现形,我突然接受不了了,也哭也闹也上吊,人家教的那些理论到我这里都不灵了。


  这玩意就跟动手术是一个道理,也讲概率问题,有没有领导或企业家没有情人?


  肯定有,但是是小概率事件。


  你选择了这样的男人,就要接受这样的概率,你非去对抗,受伤的一定是自己,这个姐姐为此大病一场,我劝她:你这病都是自己气出来的,你是努力给人家让位置呀!


  所以,我们的理性,都是假理性,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下的,就如同问你会不会杀人是一个道理,你坚信自己不会,假如你在鲁荣渔2682号船上呢?你会不会成为刽子手?


  病了,别听偏方,别听神医,别信百度,别去贴吧,听听医生真诚的建议吧,相信现代医学,该割就割,该切就切,一个人理性的标准是什么?


  相信现代医术比华佗厉害!

 

b0afDDDD-b0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