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

  师妹喊我参加一场聚会,省内的一些公众号大V。


  我不自信,问:我去合适吗?


  她说,没事,合适。


  我这人,适合躲在角落里威风,一旦真需要抛头露面了,就蔫了。


  去吧。


  少说,多听,甚至,不说,光听。


  收获还是蛮大的,其中有个是做读书帐号的,他们是培训机构,主要推广亲子阅读,分享了一个增粉的技巧,就是蹭热点,他们有16万粉丝,其中10万是靠一篇文章获取的,就是写了董卿一跪。


  被无数人分享。


  回程,师妹问我有没有收获?


  我说,收获蛮大的,但是你要问我具体的收获,我可能说不上来。


  她说,我晚上准备写篇文章,蹭蹭热点。


  我问,蹭什么热点?


  她说,孕妇跳楼,你不准备写篇?


  我说,咱俩定位不同,你是需要台风,我要规避台风,你有台风,可能就平步青云了,我有台风,可能就死翘翘了。


  连夜,她把稿子赶出来了,更新了。


  对于悲剧,老百姓喜欢当法官,判定责任,医院公布监控,意思是,法官,你看看,这是我们提供的证据。丈夫接受采访,仿佛就是当庭辩论……


  我在想,假如老公、婆婆、岳母相继跳楼了?


  这些人是谁杀的呢?


  我们杀的。


  这些年,我们杀的还少吗?


  我讲讲我的故事,因为特殊原因,我们只能在乡镇医院生娃,这是规定,凌晨2点,见红,去医院。


  一直疼到次日下午5点多。


  最初是计划顺产,我媳妇同意,而且医生觉得没问题,在乡镇医院怎么生娃?是不需要住院的,孕妇都是站在走廊里等着,疼得受不了了,进去,生了,抱娃走,仿佛生个小猪一般。


  很简单。


  我媳妇这种,找个病床住上的,已经是比较奢侈的了。


  病房里就我们一家。


  我媳妇这个人天生怕疼,嗷嗷叫,整个医院大楼都能听到,大家都当笑话来看,意思是城里人不受疼……


  我们这里剖产很少,即便有,也会进城去剖,而不是在乡镇上。


  下午6点。


  我媳妇实在受不了了,跟我爹我娘说:剖吧,我受不了,真的,否则我会死的。


  我爹我娘同意。


  接着推向了手术室,貌似也没有太多的流程,前后也就是半小时?娃就抱出来了。


  若是我媳妇当时跳楼了呢?


  疼得跳楼?


  完全有可能,人在疼痛时,完全会失去理智的。


  现在回头想想,挺对不起她的,若是早准备剖产,肯定进三甲医院,而不是在一个乡镇医院,我甚至一度怀疑,医生有没有给缝好?技术如何?是不是匆忙就给缝上了?


  毕竟不专业。


  据说,现在剖产必须到县级以上医院了。(信息未必准确,医院朋友讲的。)


  作为围观群众,我们太容易给别人贴标签了,例如冷血丈夫、冷血婆婆,哪那么多冷血?在从凌晨2点到下午5点这个时间里,我媳妇也无数次央求手术,我们都是拒绝的,因为医生是建议顺产的,我媳妇也是同意的,我们对她的请求是理解为了:疼痛,难忍。


  咱想,忍忍肯定没问题。


  有时,娃不尊重妈妈,我跟他讲,你妈当年为了生你,差点连命都丢了。


  中午,我在水饺店吃饭。


  在等水饺。


  我旁边坐了个男人,一直在拿手机看视频,全是民生问题,拆迁的、城管的、小三的,他看着看着还激动,用手拍桌子。


  没办法,我换了个位置。


  我在想,他是在做裁判,义愤填膺了。


  现在每个老百姓管的比古代皇帝还多,过去我们只关心我们村里的事,现在?我们要关注全国的事……


  这些,其实都是噪音。


  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要学会掩耳,避免噪音,要区分信息,哪些是与我有关的,哪些是与我无关的,与我无关的就不需要关注了。


  当然,老百姓太闲了,需要奶嘴。


  奶嘴效应?


  二八定律决定这个世界永远是20%的人占据着80%的财富。


  公众号传递的动人鸡汤故事、碎片知识让你离20%更近吗?


  它只是在消费你的多余精力和不满情绪,让你永远乖乖地待在80%里面。这就是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所谓的“奶嘴”效应,让80%的人安于为他们订造的娱乐信息和知识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大家可以打开UC浏览器,看看新闻内容……


  低俗不?


  UC浏览器是做大数据的,为什么会推送这样的新闻?因为,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这类新闻是多数老百姓最愿意关注的。


  去年,来过一个炒期货的。


  我觉得,炒期货的人都是世界经济专家,每天关注着全球每一处的风吹草动,美国是不是要加息了,英国是不是要脱欧了……


  天天研究。


  你要是跟他谈这些,你都会有恍惚感,坐在你对面的人,是不是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教授?把世界地图一摊,这里,这里,那里,那里,仿佛都是自己家的。


  炒期货能赚钱吗?


  跟股票一样,肯定有人赚,有人赔。


  而且,赔多,赚少。


  他是自认为找到了规律,想找人合作,找我?


  我不懂的东西,我不碰。


  他每天都给我发数据,今天赚了多少,我属于反应比较迟钝型的,看到类似的信息一般直接就关闭了,因为我确信自己不会碰这些的。


  他想找牛哥合作。


  问我,拜牛哥为师需要多少钱?


  我说,可能需要10万元吧。


  他说,我暂时没钱,能否先赊欠着?


  我说,那你直接去吧,你自身的经历对于牛哥而言也是有价值的。


  他去了。


  事后,牛哥给我打了个电话,谈了几点:


  第一、期货是全球性的,等于你与全球财团、全球精英在对赌,赌的是眼光、智商、财力,从概率而言,输多赢少。


  第二、K线从现在开始,朝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都是有可能的,直线上升,直线下降,过去具有规律性,但是规律性不能准确预判未来。


  具有参考价值,但是没有标尺价值,有经验就有反经验,有技术就有反技术,所以无论是股市还是期货都是不可准确预测的,比预测地震还难。


  牛哥的原则是玩A股不玩国际盘,A股更符合中国人,更容易寻找规律,更容易建立属于自己的投资规则。


  我带过一个队友,曾经在百度工作,我们都喊他小百度,他是工程师,在薛蛮子高调进军ICO领域时,小百度来找过我,意思是他想操盘一个虚拟货币,然后找一些大V背书,李笑来就是成功案例,他认为虚拟货币挂钩大V是一个多赢模式,因为大V普遍缺少合理的、隐蔽的套现模式。


  小百度坚信ICO是趋势。


  我呢,对ICO一窍不通,我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


  小百度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会,这个你信不?


  我说,绝对信,当年淘宝出来,主力军就是80后,差一年都不行,哪怕是79年的都很难认同这个市场,整个电商市场就是为80后量身定制的。到了微信时代,基本上就是90后的天下了,我是80后,就很难认同微商,当我们意识到时,抢钱的时代已经错过了,当年我带队旅行,有个90后女生一直在忙着聊微信,我第一判断就是她在谈恋爱,我还很吃醋,她跟我讲,是在卖货,我是不相信的,她全身心的游说了我半个月,我硬是没同意跟她合作,现在?我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她已经是大网红了。


  他说,ICO就是95后的机会,但是95后没有资金。


  我说,我跟别的公众号需求不同,我要的是持久的生命力,所以任何可能使我坍塌的事,我都要远离,哪怕是错过一个亿,我也要说NO。


  当年,我们看到了淘宝机会,游说传统企业进军电商,他们是不屑一顾的,是不是小百度今天游说我,也有类似的感觉?


  过上十年八年,小百度听说懂懂落魄了,写了一篇文章缅怀一下:当年,我去找懂懂,推荐ICO,他认为我骗他。


  马云在美国路演时说了一句:15年前来美国要2百万,被30家VC拒了。我今天又来了,要2百亿。


  15年前,这30家VC错了吗?


  其实,没错。


  为什么?


  因为,当年,更多的马云是骗子,只是骗子里出了一个异类。


  做投资,风控是第一位的。


  余欢从上海跑来找我,希望我能入股他的公司,他说服我的方式也是大数据,一句话:你现在随便说出一家大型的互联网公司,看看他们有没有进军信贷业务?


  我问,类似的平台有多少家?


  他说,400家以上。


  我问,假如你现在去上班,能找份什么工作?


  他说,我去这些公司做风控,年薪应该在80万以上。


  我说,那还创什么业,去上班。


  他说,没什么意思。


  他拿了详细的数据给我,大数据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互联网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消费习惯,我们的照片,我们的通话记录,我们的短信内容,我们的朋友圈,都是可以被买卖的……


  我们的信息DNA是什么?


  我们的通讯录。


  为什么换了手机号码别人也能找到我们?


  就是根据我们的信息DNA找到的,你换了号码也会跟你经常联系的人联系吧?例如爸爸妈妈姐姐妹妹。


  余欢一调我的数据,吓我一跳,跟我通话频率最高的是谁,发信息频率最高的是谁,我做过的张张嘴、点点头认证。


  都有。


  当然,还有更多,包括我的贷款,我的存款,我的车辆、房产。


  怪不得,现在都是秒批。


  我问了一句:这些小额贷的违约率这么高,怎么赢利?


  他说,高利润覆盖高风险。


  我问,这些钱是企业放的还是银行放的?


  他说,都是银行放的,企业在银行交一定的保证金,银行收取固定利率的利息,企业你自己折腾去吧?风险你自己承担,只要有违约,那好,扣保证金。


  懂了,靠大数据,靠大概率。


  例如,赌场需要作弊吗?


  其实作不作弊都是稳赢的,大数据如下:胜负概率为53VS47,也就是说,你在赌场赢的概率其实更大一些,但是,还有一个数据:赢钱离场的人平均赢利为34%,而输钱离场的人平均亏损72%,说的再直白一点,每人拿100元进赌场,其中53个人是赢的,47个是输的,赢的人均赢了34元,输的人均输了72元。


  所以,不需要做局,利用人性的弱点,足矣。


  信贷平台,也是如此,有违约率无所谓,高利润就覆盖了,而且产生了违约也不要紧,可以外包给催债公司。


  所以,只要有人气的平台,都敢推出类似的信贷业务。


  钱,有银行给提供。


  债,有专业团队给催收。


  只要赢的概率大于输的概率就足够了,一切就这么平稳地运行着,所以我一直好奇,360一家做安全的公司,为什么APP上全是放贷的广告。


  原来如此。


  过去,借钱难。


  现在,太简单。


  全是秒借,余欢说了以后,我下载了N个类似的APP,基本上都能申请到钱,我问了一个问题,假如有稳定的工作,能借多少钱出来?


  余欢说,20万没问题。


  前几天进货,我需要资金,银行利率低,但是我一想审批太繁琐,算了,我去蚂蚁借呗上借的,10万秒到。


  我买摩托车呢?


  是平安银行借给我的,叫:灵用金,是需要审批,也接近于秒批,就是你有信用卡,但是需要一次性刷个大额的,又想分期,例如车子、房子,都可以。


  我申请了,当天就批了。


  我去刷了。


  大家都在做钱庄生意……


  你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消费的利息越来越多,只是我们自己没有觉察而已,因为额度太小了,没当回事。


  最初,可能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不想进军金融行业,毕竟这有点黄世仁的角色,可是,大家都这么搞,而且利润这么稳定,自然,大家都想进来分一杯羹。


  反倒是银行在这方面,落伍了。


  也没落伍,只是站在了幕后,只批发,不零售。


  我跟余欢说:理论上,我是不碰资金生意的,我觉得这玩意比毒品还难戒,但是现在来看是大趋势,我也认同了你的观点和生意,这样,你继续运营,我觉得合适的机会、成熟的机会,我可能会进去分一杯的,但是现在我觉得还处于观望状态,因为我内心还没说服自己。


  不是没说服自己相信你,而是没说服自己进军这个领域。


  所谓的道德意识。


  作为一个生意人,应该修行的是规则意识,而不是道德意识,道德很重要,但是在市场上,道德代替规则,这是很危险的。


  例如,你做了100万的采购。


  你们俩是铁哥们,连合同都不用签……


  因为你坚信对方不会坑你、骗你。


  但是,万一他出了事故呢?


  不是一开始就想要跑路,但是为什么最终都跑了?因为,被逼得没办法了,每个人都可能跑路,只是砝码问题。


  攻城容易,守成难。(成果的成!)


  我听过一个热钱理论,就是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房地产,就是希望老百姓人人负债,你银行里还有房贷呢,你能不老实吗?


  若是人人手里都有一大笔热钱?


  这不是很危险的事吗?


  为什么?


  因为,厚德才能载物,老百姓手里有闲钱是很容易被别人忽悠走的,老百姓手里的钱最容易流向的渠道是:坑!


  你仔细想想,是不是?


  无数的坑在等着你,不说别的,这两年P2P吸了多少钱?跑了多少路?


  不都是老百姓的热钱吗?


  我曾经问过一个做民间借贷的。


  我问,事后想想,有没有愧疚感?


  她说,没有太强烈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后来都是老百姓提着钱来,求着我们收下,你若是说只要本单位员工的存款,他们会通过关系或走后门的方式想法设法的把钱存进来。(她们是单位吸存,更夸张的是直接在工厂里设立了类似银行柜台式窗口。)


  智商税,永远是第一税。


  真是割韭菜。


  与其被人忽悠走,不如……


  余欢去上海发展以后,变化很大,他跟我讲,上海太好了,人最重要的是信息,而上海是一个能给人一手信息的地方,而且高人无数。


  他希望我能去上海发展。


  我说,信息很重要,但是还有一个东西更重要,就是独立思考,每天必须要有1~2小时的独处时间,用于思考,微信的存在其实使我们高度群居,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抱团取暖,其实恰好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这才是最可怕的。


  因为,我们很容易为舆论所导向。


  让我们恨谁,我们恨谁。


  还有,你是年轻人系列,93年的,我呢?是中年人系列,83年的,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前卫,而中年人的核心竞争力是沉稳,所以我们作战风格不同,若是我依然跟你们似的,不断地去试错,这是很危险的。


  时代需要弄潮儿。


  弄潮儿有两类,一类是马云式的,一类是张天明式的,这两者长的差不多,很难分辨,这就如同解放打仗一样,你可能跟了国军,也可能跟了共军,最终结果如何?


  那就是命!


  到了我这个年龄了,基本定性了,成不了企业家了,所以我也就认命了,不跟任何人,保持中立,看到机会,偶尔撒个网,但是也是保守派。


  理财,我现在主要做国债逆回购,年回报率在4.5个点左右。


  我已经很满足了。


  高利润的背后一定是高风险,不轻易涉足……


  因为,我们的战略是守,不是攻。


  这个是作为基础理财,在这个基础之上做定投,算起来,年回报率在20%左右,已经非常非常不错了。


  前面我也说过,年头好,全球经济好转。


  我做理财,第一求稳,第二求利。


  《圣经》里有段话,我觉得非常好: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人的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所以,主流的未必就是对的。


  以前,我还写过一句话,大众的选择是最趋向于人性的。


  这两者,不矛盾,仔细咂摸咂摸?


  小敏回日本,路过我这里……


  变化好大。


  漂亮了,长高了,她给我的印象还停留在新加坡,当时我们一起在新加坡,只是觉得她不爱说话。


  真的变了。


  有了日本人的气息了,言谈举止。


  我问,回来不是很适应吧?


  她说,有那么一点点。


  我问,你如何看待留学?


  她说,现在别人问我,我一般都不建议留学,因为留学太枯燥了,可能与我性格有关,我比较习惯一个人去闯,但是这种孤单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


  给我带了一个杯子,一位老艺术家做的。


  她说,我去年就买了,多次想打开拍照,但是没舍得,怕破坏了艺术家亲手做的包装,这个杯子我是背来背去,一直背到现在,终于给你带来了,送给你。


  很美。


  她说,这是我去年的审美。


  前几年,她给我的感觉还是个小孩子,现在给我的感觉,完全是一个独立的人,我特别欣赏这种独立,外在的独立其实映射的是内心独立,她不需要依附于谁,这很了不起,而且不需要别人照顾。


  这次回来,大家貌似都劝她找对象,结婚。


  我觉得这个不需要劝,她哪天想结婚了,自然就会谈恋爱的,我觉得她不需要男人,因为她活得太独立了,她活得太真实了,更多的女人寻找爱情,其实是寻找依赖,小敏这方面,貌似不需要。


  我跟她讲,随你心,随你愿,无妨。


  别人劝你,也没恶意,因为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在生活,意思是你年龄不小了,再不找婆家,以后能嫁出去不?只能找二手男人了。


  莫规劝。


  这也是一种修行。


  送走小敏,迎来了小敏敏,也是一位留学生,家就是临沂的,78年的,三个娃,老公是77年的,老公是陕西人,他们俩现在都在澳洲定居。


  三个娃?


  这么多?


  多吗?


  董哥,你有没有听过跳蚤理论,是因为这么多年都是一家只有一个娃,所以才觉得三个娃挺多的,在国外三个娃不是很正常吗?是大家长期接受了一个娃的思想,现在有俩娃就觉得很多了。


  跳蚤理论是啥意思?


  就是放开计划生育,大家也顶多生俩,甚至只生一个,而不会三四个的生。


  给我带来了一些茶叶。


  小敏敏说:董哥,你喜欢喝茶,可以尝一下澳洲的茶。


  我问,T2?


  她问,你喝过?


  我说,参观过,非常牛B的茶叶连锁,值得国内茶商学习。


  她说,我看你主要卖普洱,你平时喜欢喝吗?


  我说,还好吧,我若是说我不喜欢喝茶会不会自己打脸?


  她问,你看好普洱的市场吗?


  我说,我说话总是会伤人的,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是食品就有保质期,所以陈酒、陈茶我都是打个问号的,陈年普洱未来很难迈过的一道槛是黄曲霉素,现在无所谓,因为陈年普洱交易普遍是不受监督的,另外,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民食品安全意识还是比较原始的,喜欢原生态的,例如古法红糖,总觉得机械化的、量产的就是有问题的,咱这边不都喜欢吃自己榨的花生油嘛,一个道理,在食品安全意识上,我们真的落后了几十年,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前提是立顿化,而在中国,招待朋友喝立顿是不上档次的表现。


  小敏敏两口子很和谐,不像结婚N年的人,所以我一直都怀疑她是不是二婚,是不是跟这个男人刚认识?


  特别是我问“你有几个娃”时,她说,我自己有三个娃。


  我以为是跟别人生了俩,跟老公生了一个。


  也不是说他俩很甜蜜,就是彼此很信任,很新鲜,很默契……


  闲聊。


  我问,当时,你看中了他哪一点?


  她说,我们俩是老乡会上认识的,他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家教特别好,从来没听他背后说过谁的坏话,包括今天也是如此。


  我说,那不得了。


  她说,他不喜欢评论别人,但是偶尔会赞美别人。


  我问,有没有担心他出轨之类的?


  她说,不是很担心吧,我们俩属于高度信任型的,他前女友到澳洲旅游,他也会告诉我的,我鼓励他去见一面。


  我问,不担心他们来一炮?


  她说,没担心过这个问题,其实一旦这么信任他,他自己也懂得分寸,真的发生了什么,我也能谅解他,例如回来跟初恋见个面,我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动心,我觉得夫妻应该像朋友一样相处,不要随意干涉,他有属于他的隐私和社交,我越干涉他越会提防我,不如彼此信任,我特别欣赏你写的一段,就是好和好散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


  我说,我写的是,何时,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参加前妻婚礼时,说明我们就真的长大了,现在?我们还是一个巨婴模式。你的这种婚姻状态在国外很常见,但是在国内就是另类,大家会想,你是不是不爱你老公?


  她说,我妈就天天说我,男人一定要好好管着。


  两个小敏,都给我上了一课,好喜欢这种独立人格散发出的魅力,把自己当个人,把别人当个人。


  而我们呢?


  我是你的,你是我的。


  中国家庭,对爱人,对父母,对子女,对朋友,普遍缺少了“界限”,我们自觉不自觉的就越界了,还打着爱的名义。

b0agDDDD-b0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