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义
 
   2010年,环骑海南。 
 
   其中一段,在高速上骑行。 
 
   大家可能会问,自行车咋上得了高速? 
 
   海南高速属于开放式的,理论上什么都可以上,难道不收费吗? 
 
   海南的路桥收费是加在燃油里的,这也是为什么海南油比较贵的缘故,一般去海南,我们都是先在徐闻加满油,省几毛算几毛。 
 
   事后,队长写了篇游记,发在了骑行论坛…… 
 
   我看过以后,提了个小小的建议。 
 
   把高速骑行这段,删除。 
 
   为嘛? 
 
   第一、这是违章。 
 
   第二、错误引导。 
 
   为什么会上高速?咋这么嚣张? 
 
   大家普遍这么骑,你随便下载个环岛攻略就这么推荐,但是,这些事可以做,不可以说。 
 
   这家俱乐部在安全意识方面,还是一流的。 
 
   上高速时,队列整齐,一字排开,前后保障车,不允许并骑,不允许撒欢…… 
 
   2009年,我从西宁去青海湖,上了高速不久,发现了骑行大军,是比较专业的骑行队伍,巡航速度在50左右,高速踏频,但是我觉得有一点特别不好,他们占用了一个车道,而且也没有保障车。 
 
   假如有一辆大货车从后面追上来呢? 
 
   那就团灭了。 
 
   以前,我住农村。 
 
   我很少参加本地俱乐部活动,有两个原因。 
 
   第一、太远。 
 
   第二、太烂。 
 
   那时,我都是在田野里骑行,每天25公里山路,上上下下,难度系数也是蛮大的,风雨无阻,出勤率不说百分百也差不多。 
 
   我是骑过大线路的人,环过海南岛、青海湖、台湾。 
 
   而他们呢? 
 
   梦想是骑车去趟日照…… 
 
   当然,这两年,本地俱乐部也在组织骑行海南,搞的有模有样的,今年还组织了韩国行,秋天还计划去骑玄奘之路,牛B大了。 
 
   可是,为什么我说本地俱乐部太烂? 
 
   是车子烂?是人烂? 
 
   都不是,当时就有骑一两万的了,现在?今年骑行海南的那些本地车友,已经有骑五六万的了,专门托运过去,再托运回来。 
 
   我说的是秩序乱。 
 
   并骑? 
 
   这不是常态吗? 
 
   动辄就占半个马路,汽车有啥了不起?有本事撞我呀? 
 
   在县城定居后,本地两家骑行俱乐部的队长都联系过我,希望我能重出江湖,骑的怎么样不说,至少是吹牛B最厉害的,是马是驴拉出来交配一下。 
 
   现在,骑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多数是山地车。 
 
   如今,多数是公路车。 
 
   看着一个个骑着昂贵的公路车,我甚是不屑,骑啥公路车,我用通勤车就秒杀你们,我骑着大行P8去了,一辆折叠车。 
 
   论资排辈,我这是老前辈,可是小鲜肉不服气,我问他巡航速度多少?他说60,我心里呵呵笑了,您是专业的?环法运动员? 
 
   问我? 
 
   您可以问问俱乐部老板,当年我是什么水平。 
 
   若是让范德彪来替我描述,就是一句话:本市几场恶仗就是我主打的。 
 
   小鲜肉,一身肌肉,比我小10岁,不服…… 
 
   30公里,我到终点尿过两泡尿了,他还没到。 
 
   小伙子,当年,我也跟你这么牛B过,我跟你讲,骑行领域,真正的耐力王、爬坡王都是老年人,而且大妈比大叔牛。 
 
   我们海南骑行,全是山地车,你知道大妈们的巡航速度多少吗? 
 
   28公里/小时。 
 
   注意,这是平均时速,你知道有多可怕吗?全是起伏路,作为一个如此结实的小青年,我硬是撵不上,两三天以后我才适应她们的节奏,后来,我做领骑了。 
 
   她们在后面喊:小董呀,慢点,慢点…… 
 
   在本地俱乐部参加了几次夜骑,我就放弃了,我觉得安全系数太低,沂河大道的确适合骑行,风景怡人,但是车辆密集,而且车速快,特别是晚上,酒驾的人也多,一不小心可能就GAMEOVER了。 
 
   算了,不骑了。 
 
   主要是我觉得缺少了保障车,心里没底,我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公路上骑行不是很正常吗?我接受不了,除非后面跟着车子替我挡着后路。 
 
   既然没有保障车,那我就换个项目玩玩。 
 
   这期间,我迷上了羽毛球。 
 
   羽毛球圈子比骑行圈子热闹,全程有说有笑,结交了很多朋友,一玩就是两三年,期间还请过专业教练,现在属于中游水平,这是比较谦虚的说法,哈哈,但是羽毛球打久了,对身体伤害特别大,最初是胳膊疼,然后是膝盖疼,再后来是腰疼,再后来是腿疼,为了康复,我又开始骑行了。 
 
   骑行就二选一。 
 
   要么,健身房动感单车。 
 
   要么,玩速降。 
 
   我就是想避开马路,我觉得马路对于骑行者而言,绝对是一个是非之地,还记得烟台有辆小轿车冲上了骑行队伍不? 
 
   想想就害怕。 
 
   若是你在知乎上问问速降危险不?他们给你的答复就是要么在医院,要么在去医院的路上,有点类似滑雪运动,主要是意外摔伤,我也摔过,但是问题不严重。 
 
   摔车这个是可以避免的,咱可以选择坡度小一点的,别人开F1才感觉有风驰电掣的感觉,咱坐在驴车上就大呼:哇,哇,好快呀,好刺激。 
 
   我向来就不是追求速度的人。 
 
   于是,我平时在健身房骑动感单车,偶尔去玩速降,玩的坡度都算不上很大,基本上就是常规线路,而且我不是推上去的,而是骑上去的,心率动辄就到190,每次骑到半山腰,我都特别佩服自己,哇,咋骑上来的。 
 
   天气好,户外骑。 
 
   天气差,户内骑。 
 
   风雨无阻,骑的如何?上次从上海来了个读者,专门教动感单车的,她都没我骑的好,当然她是女人…… 
 
   我从来就是如此的自信,不当第一,还有啥意思? 
 
   不过,除了我自诩第一,从来没人觉得我是第一。 
 
   从健身市场而言。 
 
   我觉得骑行市场是大于羽毛球市场的,因为骑行不属于负重运动,对关节伤害小,而且核心是锻炼心肺功能,更适合老年人,骑行队伍里七八十岁的一点都不稀罕,我们环骑海南时队伍里就有72岁的。 
 
   我属于活得很谨慎型的,对规则出奇的敬畏,我以前写过一句话,每年车祸死亡人数是远超过一次汶川地震的。 
 
   这两年,各地都有暴走团,而且多占领公路,老头老太觉得也没啥,汽车难道不懂得躲人吗? 
 
   前几天,新闻里刚报道了,说是青岛暴走团占领机动车道。 
 
   接着,临沂女司机就给他们颜色了。 
 
   撞上了。 
 
   谁对谁错? 
 
   都是受害者,我们也不是法官,无从评判,有人为规则失去了生命,有人为规则失去了自由,可以看看新闻《临沂女司机冲进暴走队,一死两伤!》 
 
   缺少敬畏心。 
 
   这也是我拒绝在沂河大道骑行的缘故,看似风平浪静,但是在我眼里,那里暗藏杀机。 
 
   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你挑战规则,规则就来惩罚你。 
 
   我又婆婆妈妈了…… 
 
   昨天,我写肌肉男没用,其实健身房里还有一个说法,是专门黑肌肉男的,说肌肉男的JJ普遍小。 
 
   那一身肌肉是用来干什么的? 
 
   搬砖好用。 
 
   因为,那肌肉纤维粗,最大承受力强,但是耐力未必好,爆发力也未必好,肌肉越僵硬了越没有爆发力,那些需要爆发力的运动员,你可以捏捏他们的肌肉,往往是比较软的,富有弹性。 
 
   对于我们而言,塑形很重要。 
 
   但是,心肺功能更重要。 
 
   而且,健身久了,容易走向健美路,健身与健美的分界点是什么? 
 
   服用激素! 
 
   另外科普一句,肌肉男发达的是红肌,但是速度与耐力需要的是白肌,两个概念,人过30岁,更应该追求有氧运动。 
 
   原本,我是想打造一个骑行达人出来,例如每天骑行50公里,出勤率百分百,然后让他带领夜骑队伍,每晚7点准时出发,来回30公里,前后保障车,每天都骑,慢慢地就会带动一个庞大的骑行大军。 
 
   后来,我发现打造这么一个人,很难。 
 
   不喜欢骑行的人,你打死他,他也做不到。 
 
   有的人,不用打,也能做到,例如每天在日记下面回复骑行里程的那个JAY.QI,他就风雨无阻,每天50公里,50公里大约消耗1800卡。 
 
   来我们这里玩,也照样骑50公里。 
 
   哪的车? 
 
   从我们办公室借的。 
 
   我们骑行海南的那个队伍,基本上都是退休干部,年龄55岁以上,普遍是科级干部,他们为什么号召力这么强?吸引了这么多老头老太? 
 
   人家就宣传了一点,我们这些人,没有一个人有脂肪肝,没一个有高血压,没有一个有糖尿病。 
 
   酒? 
 
   随意喝。 
 
   肉? 
 
   随意吃。 
 
   他们是周末100公里,平时每晚20公里,风雨无阻,有保障车。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骑行市场越来越大,骑行比快走有意思,因为风景不断变化,有惊喜感,比跑步好,因为跑步伤膝盖,比羽毛球呢? 
 
   羽毛球属于需要爆发力的项目,看我心率就知道了,遇到高手,心率动辄就190,而骑行呢?则心率比较平缓,全程可能都保持在145~150之间,上下浮动不大。 
 
   伤蛋? 
 
   那都是传说而已。 
 
   我骑行了那么多年,没有受伤过,甚至没有哪里觉得不适过,打了两年球,感觉到处不舒服,胳膊疼,腰疼,膝盖疼…… 
 
   玩速降以后,认识了很多骑友,本地的,外地的,大家都看到了骑行市场的未来,纷纷感叹,搞点啥事做做呢? 
 
   例如,上次来的俩小伙,还在读书,俩人凑钱在学校旁边开了一家闪电自行车概念店,他们也是疯狂的骑行爱好者,主要是玩公路车,还参加各类比赛。 
 
   我曾经看好过三个市场。 
 
   一是户外健身市场,就是把健身房搬到户外去,说白了,就是带着大家骑行,有专业的保障团队,收会费制,统一骑行服,有保障车,每晚夜骑。 
 
   有没有市场? 
 
   一句话,问咱就知道了。 
 
   有这样的组织你参加吗? 
 
   我肯定参加! 
 
   但是,有局限性,做不大,适合做保险或做直销,拉拢本地人脉可以。 
 
   二是二手自行车市场,做一个类似的交易平台,现在二手汽车已经很成熟了,自行车还不是很成熟,缺这么一个平台。 
 
   三是组织长途骑行,例如环骑海南,青海湖。 
 
   后来,我都觉得不合适,主要是觉得无从下手,若是让我进入这个市场,我就一个策略,而且是我进入任何市场的统一策略,就是网红战略。 
 
   我,就是这个领域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做了业内网红,做什么都很容易,因为你具有引导作用…… 
 
   我总是写骑行,大家也烦了,其实骑行市场是很值得探讨的,你知道骑行市场有多大吗?骑行大军是呈指数上升的。 
 
   为了引导炮神进入骑行市场,我送过他一辆自行车,又赞助了一部分让他买了一辆,他现在有两辆车子,他也发誓要坚持每天50公里,骑了没几天,放弃了。 
 
   我一直跟他讲,骑的最远的,你肯定做不了,因为这样的达人太多了,都有骑自行车环球旅行的,国内骑行的更不用说了,我有个小兄弟叫王卫,分别当过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火炬手,咋当上的? 
 
   就是骑行骑的。 
 
   大学期间,就环骑了中国,可以百度一下。 
 
   所以,你要做骑行领域的精神领袖,就是那个最勤奋的,出勤率最高的,如同阿甘一样,成为骑行领域的王者代表。 
 
   骑行是真的一骑一辈子的运动,当年我们一起骑行海南的那群老头老太,现在依然在路上,72岁的那位今年不应该79岁了? 
 
   依然活跃! 
 
   这东西,我觉得对于一个小鲜肉而言是很难领悟的,主要是看不到未来,看不到钱。 
 
   自然,难有动力。 
 
   就说一个很简单的,假如我每天骑行50公里,不用50公里,就说30公里吧,来回用不了1小时,我每天顺便卖一辆二手自行车有问题吗? 
 
   一辆二手自行车我赚300元没问题吧? 
 
   一年也能赚个十多万。 
 
   健身领域一直都有个很大的误区,总认为胖子就是不健康的,肌肉男就是健康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代表一个人健康的唯一指标是:最大摄氧量,也就是你心脏、肺输送氧气到各个器官的能力。 
 
   人,衰老,就是衰老的这个。 
 
   推荐部纪录片:BBC拍摄的《锻炼的真相》。 
 
   我以前推荐过。 
 
   成为一个小领域的网红也是不得了的,一个小县城打羽毛球的也不过几百人,但是可以支撑起两三家羽毛球装备店,怎么支撑起来的? 
 
   就是行业小网红。 
 
   有些事,我会在脑子里反复地思考,思考久了就会拿出来写一写,但是读者一般都是走马观花地看看,一看写这些,急忙跳过去了,仿佛自己都理解了。 
 
   也许是真理解了。 
 
   也许真未必。 
 
   还要感叹一番,懂懂没东西写了。 
 
   我? 
 
   故事多着呢,信手拈来~ 
 
   有的电商公司也开始布局骑行领域了,一类是共享单车,还有一类是针对城市通勤的,例如700BIKE,我没骑过700BIKE,我不知道做的如何,不过因为价格问题,我还是不会买的,我不相信物美价廉的东西,主要是太便宜了。 
 
   700BIKE也做折叠车。 
 
   折叠车绝对是个技术活,我有辆红色的折叠车,国内很少见到,皮带传送的,一键折叠的,质量如何? 
 
   我觉得一般。 
 
   折叠车最难解决的就是稳定性。 
 
   我那个车就有一丝缝隙,会产生晃动,若是日常骑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若是按照每天50公里的专业骑行,用不了多久就会摇摆的。 
 
   700BIKE也做折叠。 
 
   我持怀疑态度。 
 
   真的结实吗? 
 
   折叠车,我只信任大行系列,这是折叠车的鼻祖。 
 
   例如环骑海南经常能遇到女生骑着大行P8,我先后买过三辆P8,骑骑就送人了,P8真的很好。 
 
   我属于口味比较怪的,这两年我喜欢内变速,喜欢皮带传送,为什么? 
 
   觉得不需要整天保养。 
 
   我觉得保养太费劲。 
 
   现在一辆比较出色的皮带+内变速的公路车,至少要3万元,我说的是品牌系列,淘宝上有个单车工作室,也是网红开的,环骑过中国,从中国骑到过荷兰,开了一个单车品牌店,全是自己设计的款,其中一款就是皮带+内变速的,价格很便宜,1万元左右,我年初就预定了,现在还没货,他说主要原因是共享单车占用了生产线,代工厂一直没有给排产。 
 
   网红开的单车店多吗? 
 
   淘宝店不下100家,家家都有生意。 
 
   有做的很不错的,例如有专门做海淘的,当时我给炮神的建议就是成名以后,专门做自行车代购,一辆2万元的自行车你加2000元是很正常的。 
 
   跟汽车平行进口是一个道理。 
 
   大家是不怕加价的。 
 
   钱真不是好东西,若是价码合适,例如要把江山给我,我爹,我娘,我姐,可能都会成为我牺牲的砝码。 
 
   甚至我娃。 
 
   真的吗? 
 
   真的,人性本来就是如此,不用看别的,看看历史就知道了。 
 
   这两年,还有个折叠车品牌出来了,TERN,这个品牌车跟大行车太接近了,款式一样,卡扣方式也一样。 
 
   咦,这是咋回事? 
 
   大行的董事长叫:韩德玮。 
 
   是折叠车之父。 
 
   TERN的创始人是韩德玮的媳妇与儿子…… 
 
   有意思不? 
 
   最初,儿子是大行北美公司的市场营销副总裁,喊总的媳妇是大行台湾CEO,俩人先是想接手大行。 
 
   失败。 
 
   干脆,自己创立了TERN。 
 
   儿子不仅仅带走了妈妈,还带走了核心的技术人员,为什么离开大行,说是大行不注重质量,自己想上新款。 
 
   我研究过很长时间的TERN,我觉得款式上比大行前卫了很多。 
 
   韩德玮在美国起诉了这对母子。 
 
   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传闻,当年韩德玮是从自己母亲手里抢过来的大行,历史咋如此惊人的相似呢? 
 
   就如同农村里,爹没孝顺爷爷,儿子未来也不孝顺爹。 
 
   就这么一代一代的传承。 
 
   在骑行领域,国内有没有知名品牌? 
 
   你是说自行车? 
 
   几乎没有! 
 
   喜德胜算是做的最出色的了,也只能算是中低端,至于凤凰、飞鸽都属于没法骑的系列,共享单车呢? 
 
   我觉得对于一个骑行爱好者而言,骑共享单车是一种耻辱。 
 
   压根就不会骑的。 
 
   这就如同用惯了尤尼克斯羽毛球的人是不会用杂牌的,一上手就觉得不行,直接就扔了。 
 
   我们这里也有共享单车,是刷卡的,朋友送了我一张,我貌似一次都没骑过,没意思,这些车子谈不上半点骑行感。 
 
   车子,绝对是一分钱一分货。 
 
   3万的与3千的,猛的一骑可能没感觉,但是对于一位高手而言,一骑就知道其中的差别有多大。 
 
   为什么出不了高端品牌呢? 
 
   我们不是都在给国外代工高端车型吗? 
 
   是的! 
 
   但是,我们缺少了匠心文化。 
 
   什么都在追求速成,另外,对于高于一万元的车子,有太多的国外品牌可选,大家消费是比较理性的,不愿意做小白鼠,还有一点,就是DIY工作室越来越多,例如我现在骑的速降就是自己DIY的。 
 
   乐视汽车,一旦出来会不会君临天下? 
 
   不用看别的,看数据就知道了,百公里加速2.39秒,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普通家用车,百公里加速大约在10秒开外,进入8秒就可以称得上性能车了,就给人感觉推背感很强烈,例如高尔夫GTI在7秒左右,给人的感觉就是小跑车了,若是能进5秒呢?就已经达到了宝马M性能车的标准了,若是能进4秒呢?则是超跑的标准了,若是能进3秒呢?则是F1的标准了。 
 
   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法拉利458,百公里加速在3.4秒左右。 
 
   宝马740呢? 
 
   大约在5.5秒左右。 
 
   A62.0T呢? 
 
   在8.8秒左右。 
 
   平时,你是不是觉得A6已经够快了? 
 
   我平时开的皇冠呢? 
 
   应该接近10秒。 
 
   是不是加速越快,车子越好?有一定的正比关系,但是不是绝对的,日系车普遍不注重这些,包括200多万的LS600,你看看它的数据表现,很一般。 
 
   因为,日常驾驶我们不可能一脚油门到底。 
 
   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噱头,例如比亚迪唐,百公里加速4.5秒,比宝马X6加速都快,是不是车子操纵感比宝马强? 
 
   若是真的强,就不会只卖20万了。 
 
   在关于车的问题上,我一直都坚持一个观点,车子的稳定性是大于参数的,一个车子耐不耐用,成熟不成熟,是远比牛B的数据更靠谱,长城H9为什么那么牛,因为官方数据是碾压霸道的,但是该买霸道的人依然不会买H9,但是买H9的人可能下一辆车是霸道。 
 
   看参数买车是很不理性的。 
 
   来看看更夸张的。 
 
   乐视汽车的扭矩1800牛米,这是什么概念呢?拿个最极端的例子来对比,装备四个涡轮增压器、16汽缸发动机的布加迪威航的最大扭矩是1250牛米。 
 
   布加迪威航算是世界上最贵的汽车之一了吧? 
 
   乐视这是要秒杀价值3000万的布加迪威航呀? 
 
   我们家用车的扭矩大约有多少呢? 
 
   100~300。 
 
   例如我皮卡的扭矩只有208,但是依然很有劲。 
 
   所以,对于乐视汽车,我持怀疑态度,当然咱没资格评价乐视,毕竟贾老板也是摸过几百个亿的人,站的比咱高,尿的比咱远。 
 
   乐视汽车,至少我不会买。 
 
   要是说因为科幻、现代而去买,我宁愿选择宝马I8,我不相信临时搭建的班子能做出艺术品来。 
 
   贾老板现在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感觉。 
 
   一个品牌是需要绝对的沉淀,记得有年,我看了一篇文章,是一个资深互联网大佬写的,当时乐视股票涨的很疯,他的意思是感叹,中国股民真傻,在互联网人士看来,乐视纯粹是泡沫游戏,玩的是PPT,乐视这么多年喊的很响,做出过什么?你用过乐视手机还是乐视电视还是看过乐视频道?还是骑过乐视自行车。 
 
   我是关注过乐视自行车的。 
 
   很科幻,有点概念车的感觉。 
 
   但是,越是这样的概念车,越不实用,你要这么想,自行车这么多年为什么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是因为目前的结构是最合理的。 
 
   我不仅仅不看好乐视的自行车,小米的自行车我也不看好。 
 
   术业有专攻。 
 
   那位大佬的投资人告诉他:你作为互联网人士看待乐视网充满了泡沫,实际上,对于实业而言,那些非上市公司看待上市公司,也是如此,一片泡沫,整个股市就是一场炒作。 
 
   这话,我感慨万千。 
 
   例如,大家都看好恒生电子,坚信是未来的茅台,而且未来可能会冲击千元股票,目前股价低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处罚了,二是研发投入太大,未来不得了。 
 
   可是,你可以看看,买恒生电子的有赚钱的吗? 
 
   在一场炒作游戏里,股民得到的信息都是别人想让你得到的,或者让你得出一个结论,要抓紧抛,或者让你得出一个结论,抓紧进。 
 
   于是,你时而仿佛闻到了味道,时而觉得危机四伏。 
 
   于是,你进进出出。 
 
   别人进进出出都是舒服的,而你是痛苦的。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陨落,活在梦想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关键是你要这么想,最终谁成了接盘侠? 
 
   肯定是老百姓。 
 
   这是贾老师收割你的智商税。 
 
   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精神病,最初是给自己画饼,后来是给别人画饼,关键是自己钻到饼里去了,不能自拔。 
 
   例如,有人是素食者。 
 
   理由就是那些小动物太可怜了,而且一旦有这个想法,就会很极端,认为政府不应该鼓励养殖,不应该在电视节目里介绍肉类烹饪,甚至不应该允许超市卖肉…… 
 
   仿佛自己突然觉醒了,别人都还没觉醒。 
 
   一进超市就觉得触目惊心。 
 
   朋友一请吃饭,就觉得满桌子血腥,你们咋下得了口? 
 
   最初,他可能只是一个爱狗主义者,去玉林阻拦狗肉节,去高速上解救狗,理由就是狗那么可爱,你们怎么忍心吃它? 
 
   后来,延伸到了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鱼肉。 
 
   我身边就有素食者。 
 
   弄得我很尴尬。 
 
   关键是,我慢慢被她洗脑了,老婆带着娃去买金鱼,我坚决反对,我认为这是在玩弄生命,你们最终是弄死它,为什么要买回来呢? 
 
   买回来,两天不到,都死了。 
 
   我本来想借题发挥给媳妇讲讲生命。 
 
   想了想,算了,讲了只能增加矛盾。 
 
   后来,我去寺院,方丈跟我讲,一花一草一木都有生命,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它们既然也有生命,素食不也是杀生吗?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但是我谁都没敢说过,我觉得说了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我。 
 
   后来,我看了一个深度素食者写的一篇文章,他说深度素食主义者是把自己变成素食,不食人间烟火,只吸收日月精华。 
 
   很巧,看了一部类似主题的小说《素食主义者》,也被拍成电影了,一个女孩就成了极端的素食主义者,最终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棵植物,而且她喜欢倒立行走,意思是两腿之间是最美的花朵,有点《废都》的感觉。 
 
   她姐夫是艺术家,提出想给她彩绘,甚至想啪啪。 
 
   她乐意,但是有个前提,你也把自己彩绘成植物。 
 
   她很幸福,很满足,仿佛是两朵花在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