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知识付费骗了!

从2016年开始,知识付费这个词可以出现,2017年、2018年达到顶峰。火爆到什么程度?很多老师看上几本书就敢开始讲课。


名头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什么前腾讯员工、某上市公司原营销总监…其中很多称号难辨真伪。


比如陈安之大师,说自己的师父是安东尼罗宾,但是你没有安东尼罗宾的手机号,更没有他的微信,无法证伪;刘老师说自己的师父是盖瑞亥尔亥特,但这个人已经去世了。


千聊上的一节课,定价99元,卖10000份的话,就是99w元。需要付出什么成本呢?


假设主题是如何让一个人副业赚钱,那就去当当网花300块钱,买上10本关于赚钱的书。拿回来之后通读一遍,把他们的框架打乱。


用思维导图重新做一个框架。这样你就站在了10个作者的肩膀上创作。这句话改一改,那句话删一删。


一套知识付费课程就这么搞定了。


然后再找一些相关领域的公众号进行投放。题目就叫:
《他从身无分文,到身价过亿,只因掌握了这项能力》
《小职员月薪3500,副业4w,只因比你早学会了这个技能》
《二线大学生毕业前身价百万,只因上学期间做对了这件事》


这样的课程深谙人性的弱点:贪、懒、装、怂。只要打出几个关键词,就能收获一众粉丝,比如:月入过万,副业4w,日赚过千,屌丝逆袭,轻松躺赚。


买课程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即将登上人生巅峰,从此改变一成不变的普通生活,让身边的同事朋友刮目相看,让村里看不起自己的小红给自己竖大拇指。


听完课之后热情满满,一个小时之后发现无从下手,三个小时之后发现索然无味,八个小时之后已经忘了自己学过这节课了。


为什么有人说知识付费在下滑?因为大多课程本质上是在贩卖焦虑,让客户觉得自己不买就会被身边人超越。


我认识很多朋友,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学了很多东西,真的到用的时候,发现无从下手。


更有一些小公司的老板,去学什么组织架构,商业设计,回来之后打算复制给自己的公司,但是根本行不通。


给几个建议:


1.不要学习和自己不匹配的东西。


课程没有最好,只有适不适合自己。你一个砍柴的,每天去学习放羊的技能有什么用?


2.学完了,马上输出。


不管看书或者听课,本质上是一种输入,就像人吃饭一样。但是很多人光吃不拉。肚子里一堆货,撑得要死还是继续吃。


打开自己的百度网盘,看看里面存多少课程,学过多少?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输出,不是为了存储。


那么知识付费真的在下滑吗?从大数据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受众都变得聪明,冲动付费越来也少。


但是我认为真正的知识付费刚刚开始。当大潮落去,你才知道谁没有穿裤衩。市场在变化,淘汰的是那些不落地的课程。


但真正的需求远远未被满足。客户想要的,不是一套课程,更不是一个PPT,而是一个真正能解决他实际问题的落地方案。


这样的市场依旧很大很大。


b0aijiujingsuibi-b0aijiujingsui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