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海关爬到了嘉峪关(连载六)






























十三关里,要说最最最家喻户晓的。

非“平型关”莫属。

课本,电影。

记得,我第一次在高速上看到“平型关”这三个字时,还甚是激动。

原来,你在这里?!

过去,我一直以为平型关在河北。

原来,在山西。

来平型关的游客,99%是奔着平型关纪念馆去的,只有极少数人,会顺道看看平型关关城。

不在一个地方?

是的,有个几公里的距离。

这一点,从农家乐的分布就能得到佐证,纪念馆周围一圈全是农家乐,而平型关关城附近呢?连个小卖部都没有,更别说吃饭的地方了。

今天,我们不聊古长城,只谈抗日战争。

学历史时,感觉同一年的抗日战役的地点有些跳跃,一会在北方,一会在南方,这是咋回事?

日军侵华是双头战略。

一条线,从北京南下,走山西。

一条线,从上海北上,走江苏。

目标是徐州汇合,然后南下拿武汉与广州。

这是明牌。

我军,也就是八路军,打的战役,多是北线,山西段。

原因是什么?

万里长征后,我军盘踞在延安。

一直没有得到“正名”,而且国军亡我之心不死。

可是,日本人来了,国难当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先一致对外,于是产生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日。

八路军并入阎锡山坐镇的第二战区,有了编制,成了正规军。

那要不要穿国军的衣服?

要的!

国共合作,最开心的是阎锡山,因为山西是他的大本营,丢了山西等于丢了根,所以他誓死守卫山西,此时,谁愿意帮自己保卫山西,谁就是自己人。

小日本来了。

阎锡山给八路军分配的任务是去平型关的位置阻拦一下,延缓一下他们推进的速度。

对于八路军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亮剑时刻。

派出了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洗礼的王牌军一一五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打了小日本一个措手不及。

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大捷打死了多少小日本?

日军的说法是60人。

我方的说法有多个版本,万人,三千人,目前多修订为千人。

我方损伤呢?

也是千多人,战损比基本是一比一。

这也叫大捷?

叫!

装备差距太大。

训练差距更大。

整个抗日战争,我们的战损比都在5比1以上。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是什么?

一是鼓舞人心。

二是向全国人民输出了八路军的形象。

至于说改变战事局面,那倒没有了,当时的小日本的确有些势不可挡,最终因为茹越口的失守,侧翼受到威胁,守军被迫撤退,平型关战役随之告终!

平型关失守后,接下来就是忻口会战。

忻口会战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啥?

那把太原会战放在哪?

太原会战是中国抗战四大会战之一。

太原会战是个统称,包含了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忻口会战是一场大型绞肉战,是国共合作以来配合最默契的一次战役,中日双方规模40万,中国伤亡10万,日本伤亡2万。

跟淞沪会战比,哪个规模大?

肯定是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双方规模超过百万。

突然觉得有新的问题,前面在介绍娘子关时,说日军是拿下娘子关,从东向西推进拿下太原的,而忻口会战明显是从忻州南下太原,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呀,小日本到底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两个方向,都有!

目的是双向夹击,娘子关失守,日军机械化畅通无阻了,太原也没有守的必要了,撤退吧。

淞沪会战是四大会战里的第一绞肉战,国军精锐部队基本全送上了。

打的值不值?

回头看,值!

日军最初计划是速战速决,三个月拿下中国。

淞沪会战是我们主动出击,目的是迫使日军改变战略重心,从东向西,这样我们可以边退边打,利用中国西部纵深,地势险要,用空间换时间,用小胜换大胜。

若说唯一不值的,是南京保卫战。

十几万国军,白白送了。

不过,八年抗战,越往后打的越聪明,不再以固守城池为目标了,而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多是外围保护战。

好了,现在开始考试。

问题一,平型关大捷是谁指挥的?

回答不上来是吧?

没事,这道题不会也不要紧,因为真考试,不会考。

问题二,平型关大捷是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

看表面分工,国军负责正面硬刚,我们负责伏击阻拦,貌似我们只是辅助作用,那应该算是敌后吧?毕竟历史课本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军主要是敌后抗日。

这是概念错误。

正面战场是指在日军染指之前与之作战保卫国土,敌后战场是指在国土沦陷后,在敌占区与日军进行作战。

所以,平型关大捷属于正面战场。

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

言归正传,继续说平型关大捷,老蒋亲自发来贺电,夸赞八路军干的漂亮,一出手就打死日军一万人……

数字这么夸张啊?!

战时为了鼓舞士气而进行的战果宣传。

登报后,举国沸腾!

舆论,180度扭转。

在此之前,举国都是“亡国论”,平型关大捷后,举国又是“速胜论”,一次战役歼灭1万人,小日本一共才多少国民?用不了几场战役,就死光光了。

此时,有个人在油灯下,洋洋洒洒写了五万字,提出了一个让人略失望的观点,论持久战。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中国不能速胜,中国也不会亡,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这是论点。

论据主要是分析了战争双方存在的四大相互矛盾: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作者就是教员。

他看到了比现役军队更大的力量。

人民群众!

他预测战争走向会是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反复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也就是兵民是胜利之本!

仔细看,是兵民,不是民兵!

回头看,高瞻远瞩不?

他既有高瞻远瞩,又擅洞察细节,平型关大捷,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日军作战有个短板,不擅野战……

若不是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很难入选“十三关”,因为作为长城关口,发生在此的历史战役太少,最核心的一点,它只是雁门关的十八隘之一。

古代属于雁门关的辅助。

平型关关城是我爬过的十三关里,最新的。

有多新呢?

建设中!

这个“中”应该持续了很久,我翻看网友前两年拍摄的平型关关城,塔吊就在,而且也是这个姿态。

烂尾了?

即便不烂尾,这也是一个失败的修复。

几乎,是重新修建了一座关城,完全是现代建筑,没留一丁点古痕迹,你别看人家倒马关连关城都找不到了,但是人家留的那点墙根是老东西,算是历史见证。

爬平型关这样的新城墙,一点感觉都没有。

仿佛是爬写字楼。

好在,左右城墙只延伸了几百米,然后就是野长城。

野长城原先是夯土结构。

城墙多风化没了。

烽火台还在,有些保存的还很完好……

一大发现,这里竟然有梯田。

这里,干旱,寒冷,能长庄稼吗?

能看出是个浩瀚的工程。

靠近一看,种的玉米,还盖着地膜,有些玉米个头太小,直接没收,我心想,不会又是扶贫项目吧?这跟水稻上山有什么区别?

历朝历代早就证明过,此路不通。

这里不长庄稼又不是一天两天了。

连草都不长。

咋可能长庄稼呢?

远处有个围墙,像村子,看围墙很有岁月感,这围墙应该有个几百年历史了,决定前去探个究竟。

遇俩农民,在装卸玉米秸。

聊了几句。

年轻一点的农民跟我讲,他有100多亩玉米,开荒不是政府行为,是个人行为,为什么要给玉米盖地膜呢?一是保温,二是抗旱。

我问一亩地能收入多少?

他说,千多块钱。

我说,那你一年能收入十多万。

他说,少不了。

我问,地膜种玉米,是这几年传过来的吗?

他说,有个一二十年了。

是我狭隘了。

这里土质非常好,几十米甚至几百米深都是优质黏土,否则咋叫黄土高坡呢?整个华北平原就是用这个土填起来的。

这些年,全球在变暖,中国西北越来越绿了,动不动还发个洪水,黄土高坡看似坡度不大甚是平坦,实际上沟壑丛生,沟壑动辄十几米深,看着村子就在眼前,绕来绕去,走了很多冤枉路。

这些沟壑,就是水流冲刷出来的。

感觉没几年的时间。

这个村叫平型关村。

看平型关关城,很是失望。

但是,看平型关村,不停的感叹,真是绝绝子。

选址好。

既临水又在高处。

村子一圈都是城墙,城墙很厚,在古代这应该是个军堡,我想看的长城就是这一类,原汁原味,没有做过任何修缮的。

来平型关旅游的朋友,一定要到平型关村看一看,以后就看不到了,因为雨水越来越大,城墙也就慢慢坍塌了,最可怕的不是雨水,而是当地政府突然决定对村子做旅游开发,把城墙包一层青砖,搞成八达岭的样式。

那就完了。

你要相信这群人的审美。

他们真会这么做的。

我从山海关爬到嘉峪关,只遇到了两处这么原始的围城,另外一处是杀虎口旁边的右卫古城,右卫古城已经不完美了,四个城门都修上了现代城楼,不伦不类了。

村子南边有不少点状分布的烽火台。

我顺着烽火台想走回平型关关城,还是那个问题,沟壑太多,看着就在眼前,绕来绕去,很是费劲,濒临关城附近,就是山脉了,决定登顶,走山上,会好走一些,结果又遭遇了断头,断头是怎么来的?

有采矿场。

我感叹,在长城沿线上搞矿山开发,也真是绝绝子。这矿场应该有些年岁了,但是貌似还在生产,因为有人在看门,大型设备也都还在,还有车辆出入。

这条线很危险,一是有断头,二是矿场架的高压线经过山顶时也就是一人高。

碰上,就GAME OVER了。

我咨询了繁峙当地的读者,他跟我讲,平型关一半属于灵丘,一半属于繁峙,属两县共有,管理相对比较混乱,不排除黑采的可能性。

从修路,修关城等迹象来看,平型关有计划做长城主题的旅游开发。

记住我说的两个点:

第一,看看平型关村,不仅仅要在里面逛逛,还要爬到高处俯视一下。

第二,看看梯田。

最后补充两张照片: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战役期间,一个八路军的机枪小组。


摄影师俞创硕得知平型关大捷后,出于一个战地记者的敏锐直觉,他想方设法找到八路军办事处,了解八路军抗日的情况。在那里,俞创硕用当时精良的相机,清晰地拍下了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搬运战利品、老百姓喜迎亲人的历史镜头。

DDDD-b0bcb0bc